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作为骈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孙德谦全面继承了有清一代“骈散合一”的思想,但侧重于“骈散兼行”,即骈句与散句并用.在孙德谦看来,“骈散兼行”能使骈文具有舒缓的气韵,而这种舒缓之气正是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既能融合骈句、散句各自的优势,又保持了骈文、散文各自的特色,解决了以往“骈散合一”论者既要骈句、散句合域,又要骈文、散文分疆的矛盾,这是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苏轼破体为文,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各种文种之中,诸如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形成内涵丰富的诗文改革运动,完善了"古文"理论。他兼取骈散之长,在骈文因定体制中,或穿插单行句式,或加长骈句,或运以散体之法,不求切对工整,不用故事陈言,打破浮靡堆砌,风格追求疏散,语言力求平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体骈文,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苏轼以自身的实践,改良着骈文,推动骈文的散化,影响了北宋文人的骈文创作。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骈文并不是六朝骈文的简单回复,其中包含着自中唐古文运动以来文章变化的特点。其文章的特点是"骈中运散",首先是有意识地区分骈散,有意识地将骈散加以对立;其次是注重抒情性,改变过去骈文矫情的特点,继承了六朝时期徐庾骈文和韩柳古文的抒情传统,抒发真情,注重"写心"。李商隐文章对晚唐文章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洪亮吉学识宏博、天才绝特,所作骈文篇什宏富、风格众多而艺术上乘。洪氏骈文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上的句雕字琢、工于属对,典故运用上的浑融无迹,句式调配上的骈散交融和篇章安排上的曲尽抑扬。由于骈文创作成就卓越,洪亮吉获得了当时和后世的一致肯定及大力推崇;并且经由他的示范,还出现了效仿其骈文风格而自成一派的"常州体",一脉绵延直至清末,影响可谓深远。要之,洪亮吉称得上是有清一代的骈林巨子。  相似文献   

5.
袁枚骈文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枚是清乾隆朝最具声望的骈文作家,其骈散观简洁明当、质实新颖,加之他一生学问广博,识见超卓,所以其骈文艺术极具特色。从“《小仓山房外集》的版本与流传”中可以看出袁枚骈文在清代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间出议论、长联纵横,体格创新、生面别开,用典博丽、属对精整和骈散并重、意致疏爽是袁枚骈文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韩柳一直被视为集大成的古文宗师,其古文理论及创作成就广受称誉而成为经典。相比而言,韩柳与骈文的关系却备受争议。在骈散对立的古文文论体系中,韩柳用古文对抗骈文以振文风的观点自中唐迄清末从未中断,不少人甚至对韩柳创作骈文的事实有意避而不谈。但韩柳沉浸骈文日久,故其骈文除有承袭之外亦有创新。更重要的是,韩柳包容骈文及不拘骈散的创作实绩,为文章开辟了崭新的写作之途。世人逐渐认可韩柳的这一贡献,并给予其极高的骈文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六朝文的骈化是在士族门阀崇文的风气下进行的,它独特的形式要求作者和读者都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世代以文化积累相传的士族子弟正好具备此种学养.同时,在骈文创作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倾向,表现为:追述先人功德的宗族意识;积极建功立业,常葆家族兴旺的家族意识;艺术上追求典雅,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等.而在声文上的音韵美感又为这种文体带来了具有“庙堂文学”的社会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六朝文的骈化是在士族门阀崇文的风气下进行的,它独特的形式要求作者和读者都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世代以文化积累相传的士族子弟正好具备此种学养.同时,在骈文创作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倾向,表现为:追述先人功德的宗族意识;积极建功立业,常葆家族兴旺的家族意识;艺术上追求典雅,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等.而在声文上的音韵美感又为这种文体带来了具有“庙堂文学”的社会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骈散文均开始兴盛且相互对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清初骈散合一思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骈文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二是骈散相间,在文章创作中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三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统摄骈文与散文,淡化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尽管清初骈散合一思想仍表现出骈文对散文的攀附,但为骈文在乾嘉时期的全面复兴做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为乾嘉时期骈散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期以来,批评界与创作界对骈文的逐渐重视,奠定了骈文与古文同等的地位.同时,由于骈文与古文都是文言文,许多人也意识到两者不乏可以互相借鉴之处,因此在创作中融通骈散的主张应运而生.持此主张的批评家因心中不存骈散相争的芥蒂,便能在比较开阔的视野内看待骈文,所以对其体制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的批评观点又能前后相承,且随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进.所以至清末朱一新终于提出一套沟通骈散的较完整的骈文批评理论,它涉及骈文史、骈文特征、骈文创作等方面,对后人都有直接影响.本文不仅关注朱一新的理论建树,也追溯了前人为它所作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清代常州骈文之发达,几乎没有一地可与之相比。在"实足纵横中国"的骈文成就的基础上,伴随着嘉道以降骈文文体意识的高涨,晚清著名的史地学者与骈文作家屠寄纂辑了《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是书以保存乡邦文献为主旨,也体现出融合骈散的理念。作为清代惟一刊行的地域性骈文选本,它有着地域与文体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详自觉梳理论述扬州学派之源与流,有意提高扬州学派的《文选》研究在清代《文选》研究的地位。同时又向汪中、阮元等扬州学派前贤取法学习,形成自然高妙为宗、单复相间为体的骈文创作主张。而且通过其论文书信,可见其对扬州学人创作之推崇,这既体现出当时以李详、孙德谦等为代表的文选派骈散合一的骈文观,也透露出其有意识地对扬州学派,尤其是对其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骈文复兴,至乾嘉而臻于鼎盛,其间文风蔚兴、作家辈出,常州洪亮吉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洪氏学识宏博、天才绝特,骈文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语言上的句雕字琢、工于属对,典故运用上的浑融无迹,句式上的骈散交融,篇章安排上的曲尽抑扬,议论的超卓,抒情写景的“会通”婉转,造境的奇迈。由于洪亮吉骈文戛戛独至的艺术造诣及其对于后人的深厚影响,洪氏称得上是清代骈文史上的一流大家。  相似文献   

15.
三十六体骈文继中唐骈文散化之后,重新回归六朝风调.集六朝骈文和唐骈之所长,在华美的形式之下,多了几分自然圆融、灵动之气.精工典丽、情韵并美,行文流畅,富于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上海图书馆馆藏稿本《仰萧楼文话》为晚清张星鉴遗稿。张氏此书既以相当篇幅援引展示了阮元"文言说"理论,同时又突破阮说的局限,将散体文也纳入"文"的范畴予以讨论。在散文论述上,他出于地域文学情结,表彰多位吴地作家;在骈文论述上则多绍介不拘骈散的骈文家。张星鉴对阮元"文言说"理论有选择地接受且有突破,反映了阮说在晚清一般知识群体中的实际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详为著名骈文家、骈文学家、国学大师,一生著述繁夥,成就卓著,尤其是在骈文创作及研究方面的建树,堪称泽惠学林.其骈文思想立论精深,内蕴丰富,涵盖骈文创作与骈文理论批评的诸多问题.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师法汪中骈文;推崇自然高妙、疏朗俊逸的魏晋文与以《后汉书》为代表的南北朝诸史书中的文章;高度赞赏任昉、沈约骈文的骈散交融...  相似文献   

18.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于景祥确实不知道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荀子的《劝学》是"骈体初祖"或"骈文初祖"。一切分类包括文体分类只能是也永远是大致之分类。  相似文献   

19.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认为骈文发轫于东汉末年。钟涛博士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讨了骈文的起源。于景祥认为骈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骈文的起源或形成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期的骈散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论述骈散文并存的必然性,其次是强调骈散文“道通为一”,第三是主张骈句与散句“相杂迭用”。这三方面内容,较清初均有明显的深化。影响有二:一是下开晚清标举效法魏、晋文的风气,二是在骈散合一的探讨中,发展了骈文文气理论,在骈文文论中“气”的概念从辞章之论发展为气韵之说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