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如何获得"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其实离不开对博尔赫斯在获得"世界性"的过程中作家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博尔赫斯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文化处境造成了他感情倾向中对西班牙文和英文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表象的背后则反映出了他身份定位的焦虑。在博尔赫斯通过想象来构建他的文学世界的过程中,博尔赫斯把自己当作了西方文化的继承者,同时把写作视角放在对世界文化的整体观照之上,站在西方立场上对异质文化进行了归化性的改造。博尔赫斯以这种融入体系内的策略来摆脱现实语境中的话语劣势,进而充实了自己的"世界性"的作家身份,消解了对自身身份定位的焦虑。因此,博尔赫斯的"世界性"是基于西方文化体系之上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3.
张凌宇 《海外英语》2013,(5X):216-217
《上海女孩》是华裔美籍作家邝丽莎2009年的新作,小说以珍珠和梅这对姐妹花的生活经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该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后殖民主义中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学理论,对该作品中"他者"的身份认同问题加以解读和探究,他们经历了身份不确定时的迷茫和焦虑,最终意识到只有保持与故土文化的联系,消解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才能在"第三空间"中重新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叶衍兰处于晚清中国的文化核心和边缘地带,焦虑,故不断寻求自我确认和对文化身份建构进行调整,的意义。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对这一尴尬境地产生了身份其文化身份建构困境及对策在晚清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密告,挑起了刘、项矛盾。这里左司马的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左司马,官名,掌管军政事务。正因曹无伤掌军政事务。他有机会探知刘营的核心机密;正因他掌握军政事务,所以他的话也就显得较为可信,难免会引起项羽的怒火。因此,我们可以说,左司马与导火索有着直接的联系。 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尊称为“亚父”。这  相似文献   

6.
文章侧重以文化身份形成的三个因素(个体文化身份、民族文化身份和区域身份或群体身份)来论析荣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V.S.奈保尔从小就萌生的无根感,以及他成年后因流散生存状态所导致的边缘人、外来者的感觉,认为他所选择的流亡方式和文化身份的分裂,促使他试图在文学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新疆多民族聚居的这一特点,使新疆文学因为有各种不同民族的书写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汉族作家赵光鸣的创作为例来探讨新疆汉族作家在新疆生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身份归属的焦虑;以维族作家帕蒂古丽的创作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作家进入内地生活后所承受的迷失、消融自我的困惑,进而探析在强调民族身份认同的同时是否可以更多地提倡公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由两个向量构成,一个是代表传统和延续的同质向量,另一个则是代表差异与断裂的异质向量。如何看待历史是均衡链接两者而成功构建身份的关键。对于爱尔兰而言,身份焦虑始终是其文学书写的张力所在。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等作家试图通过回归古凯尔特文化来重构爱尔兰身份。与此不同,乔伊斯却始终以现代性的目光在审视历史。本研究将以乔伊斯的《死者》(The Dead)为例,探寻节庆、商品及音乐等大众文化元素如何在乔伊斯笔下参与历史书写,引导爱尔兰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实践类课程的教育实习,可以为高师学生提供真实的身份体验场域。在此场域之下,实习教师经历着原有学生身份的顺延、教师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他者镜像下的群体身份认同、自我建构后的教师身份自觉等几个阶段。在充满教育意义的实习实践中,实习教师完成的是"此刻我是谁"的身份认同,实习教师既可能在今后的专业生命历程中进一步建构其教师身份,也可能削弱乃至摧毁教师感觉,从而在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中形成身份的断裂。  相似文献   

11.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导演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重要的电影文化现象,其构成比较复杂但理路清晰,有迹可寻。他们的创作是对转型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的某种文化反应,也是对第五代导演“影响的焦虑”之反抗与突围。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和现代性危机的个体承担。相应的,他们的影片表现出“回到个体经验的历史和当下”、“从个体自我转向个体‘他者’”、“从青年身份焦虑到社会身份认同”、“对多元影响源的兼收并蓄”等文本策略和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具有国际化特色。多元文化生活环境、文化保守思维的突破与人类普遍生存经验的关注共同推动其国际化创作风格的生成。通过这一写作范式,石黑一雄审视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民族文化消解、科技伦理缺失以及文化身份迷思的艰难文化处境。他从民族文化的坚守,科技伦理秩序重构、跨文化对话中的身份建构方面探索文化困境救赎路径。石黑一雄的国际化写作传递了他的文化价值取向,蕴含丰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那都市里面高楼里面有一群‘司马他’,他们聪明又努力,他们勤奋又上进,他们忙忙碌碌奔波在那职场生活里,他们睿智勇敢永不退避。哦,聪明的‘司马他’。”这首以“蓝精灵”为曲调重新填词的网络歌曲,唱的正是职场新名词:“司马他”。  相似文献   

18.
慕容雪村的小说写出了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漫延着一股颓废的气息,表现了现代都市人被商品消费文化所异化的现实。慕容雪村的小说既有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倾向,也带有鲜活的生活原生态意味。还包含着一个有良知的现代人对现实的忧虑意识。慕容雪村小说的多面性使他与众多的网络作者区分了开来。  相似文献   

19.
葛水平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既得益于生活经验的锻造,又是语言本身与小说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反映,同时还是沈从文、赵树理对她创作影响的显现.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此语言风格的延续,更是作者的有意建构,背后隐藏着作家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她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20.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嬗变来阐述其小说中希望不同文化之间真正融通的“联结”主题,然而由于福斯特在双重文化氛围交错生活的独特经历,使得他在游离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同时,也显露了他的双重文化身份和意识,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