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华佗,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个精通内外科医术,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来作外科手术的医学家。但有许多同志也许还不知道:华佗不仅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医学家,而且是积极主张强身袪病的一位体育家;他不仅结合自己的体育实践创编了《五禽戏》,而且著论立说,对我国古代的体育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留下的体育思想,闪烁着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光辉,至今对我们还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饮食、起居、劳作、房室、情志的调摄、呼吸、导引、按摩等锻炼,以及药物和针灸的使用等记载。随后,汉代张仲景调调养生要重视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东汉华佗则提倡导引术,他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创编“五禽戏”体操,主张通过运动锻炼来保养身体。  相似文献   

4.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5.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6.
李荣杰 《中华武术》2006,(12):46-47
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7.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简化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精华,是从各大流派的太极拳中精选出来的。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思考,以有助于太极拳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严翰秀 《武当》2003,(4):57-60
“研究太极拳,我是业余的,但是我很敬业。”这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于志钧对自己的评价。重文轻武,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社会里的一种现象,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高文化人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于志钧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研究中国的太极拳,追求太极拳推手技击功夫,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于2001年8月在于志钧的寓所采访了他,了解到他颇有传奇色彩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10.
周英南 《武当》2014,(8):16-18
关于太极拳,杨澄甫宗师有一句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7年版)。又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相似文献   

11.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康戈武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未及“来信说明”,就听张杰同志传出话来,说:“他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已得《武当》杂志采用。”闻讯后,我与《武当》  相似文献   

12.
华佗与体育     
“五禽戏”已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首次列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之中。“五禽戏”的创编者是谁?他对体育有何贡献?他的“五禽戏”有何特点与价值?这是我们应该知晓的。“五禽戏”的创编者是华佗,字元化,后汉三国时期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人),生于  相似文献   

13.
顾留馨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他博采百家之长,摒弃门户之见,曾拜陈微明、杨澄甫、杨少侯、吴鉴泉、陈发科、孙禄堂等名师学艺,融汇百川;他一身正气,为营救被国民党反动派陷害关押的沈钧儒等“七君子”奔走呼号,据理力争,反动派恼羞成怒,将他投入监牢;解放后,他的精湛武艺和高尚武德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宋庆龄、叶剑英、邓颖超、贺龙、薛明等同志及国际友人胡志明主席都曾向他学习太极拳;他晚年笔耕不辍,有《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学习太极拳》《太极拳术》《炮捶》等多种著作面世。本刊在《世纪回忆》栏目重新发表此文,除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武术事业的老武术家外,也希望年轻的武术工作者从中受到启迪、鞭策,在新世纪的中华武坛大展身手。  相似文献   

14.
孙万智 《精武》2009,(6):54-54
“四两拨千斤”这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16.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17.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19.
<正>《授秘歌》:“无形无相,全身空透。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此为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绝非庸俗、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叶大密1967.5.1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阴阳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武术运动,自清代以来广为传播,成为风靡世界的武术运动,其在强身技击方面的作用为世人追捧。  相似文献   

20.
前言中国武术已有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太极拳又是其中受到世人珍爱的瑰宝。古往今来,在拳师们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探索。他们总结的拳论,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李亦畬的《行动心解》等,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充满了辩证的思想。拳论把思想锻炼和身体锻炼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指出太极拳“全凭心意下功夫”,同时又将“养生”和“护生”完善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以思想(心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