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郑洁 《出版经济》2002,(3):45-46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已风靡全球企业界.随着CI在国内的不断推广,企业形象、品牌的构建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出版业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电视作为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诞生的时代宠儿,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技术条件,从而在众多现代传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电视在中国的发展来看,虽然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却已经成为拥有数亿受众的大众传媒。那么,这种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换句话说,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在受众中产生影响的终极性功能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音乐传播由早先的唱片到盒式卡带,最后发展到无线电台、电视与网络的联姻,技术的进步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开拓了崭新的市场.作为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应当担负什么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报纸风光不减。电视屏幕依然纷呈多彩,网络正显现出后来居上势头的今天,广播是否还能在激烈竞争的大众传媒市场站稳脚根,健康发展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站在社会瞬息万变、通讯网络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广播的优势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已成为广播人面对现实,正视自己,增强自信,振兴精神,加快发展的着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收到7月7日中国消费者报后,打开一看,一、四版是中国消费者报,二、三版是健康报,大家大为惊讶,议论纷纷。估计可能是印刷工人上错了版。一家印刷厂承印几家报纸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为数不少,为什么别的印刷厂没有发生这类问题,而唯独体育报印刷厂发生了呢?我认为,该厂应该严肃地检查一下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执行中存在什么漏洞?是有章不循,还是无章可循?中国消费者报也应该严肃地检查一下,你们那里是否设有第一读者?如有,为什么没有发现?他们的责任心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6.
作为反映文化娱乐生活的大众传媒,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阵地。那么,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实现文化娱乐新闻的超凡脱俗,进入高雅格调的新境界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什么叫文化?在《辞海》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  相似文献   

7.
一位采写范围很有局限的企业报记者,他的新闻作品居然为10家新闻单位所采用,并获得4个奖,有什么经验呢? 他的体会或许对企业界的新闻同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的建设规划,并再一次重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并且指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和社会转型需要大众传媒实现新的理念和角色转变,增强公共性、服务性、建构传媒"公共领域"十分必要.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构想是什么,其在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下是否可行?二、从中国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新的社会需要之下,中国电视新闻的角色和社会功能是否有必要具有"公共领域"特征?三、当代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在传播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如何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其"公共领域"功能?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当学者们坐在书斋里津津乐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话语时,其实,消费主义已在不经意间渗透进了中国社会,并渐渐地在不长时间里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虚幻的消费主义浪潮,其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无疑是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和商业逻辑的支配下,大众传媒的一整套消费主义的话语体系不但覆盖了文化娱乐节目,而且就连一向正襟危坐的新闻也未能幸免。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主导话语的体现者,大众传媒推出的民生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他们们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众声喧哗实际上在解构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但同时也有很多人为之叫好,他们认…  相似文献   

10.
<正>市场经济的大潮令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挑战。除了规定的宣传任务之外,媒体要向受众展示什么形象、表达什么内容、反馈什么信息呢?当受众的娱乐需求明亮如日月、当受众的信息来源已通畅如平川,我们是继续板着脸喊口号,还是完全忘记媒体的社会教化作用,在一片嘻哈声中赢得市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11.
张书娟 《新闻窗》2011,(3):44-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大众传媒通过对产品"符号意义"的宣传、消费方式展示等手段向消费者灌输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在广告及大众传媒推波助澜下弥漫全球。在当今中国的消费文化语境下,消费主义影响公众消费观念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遏制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CI设计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CI设计成为提高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全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代表着现代经营策略与科学管理水平,体现企业的品格、精神与文化,是企业形象的革命。中国的CI也将步入21世纪。新的时代要求全新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打出我们自己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具有超前意识和现代观念的经营者们,已纷纷企划企业战略形象,导入CI设计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CI设计是一项新兴事业,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本栏特选登北京设计博物馆近期…  相似文献   

13.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已风靡全球企业界。随着CI在国内的不断推广,企业形象、品牌的构建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出版业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出版业、特别是出版社受到的冲击虽然不是很大,但也存在着冲击,因此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出版社的特色,即CI对中国的出版业也相当重要。在2002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笔者欣喜地看到;出版社树起特色大旗,各种品牌书竞  相似文献   

14.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使人发笑,使人们认识丑陋和美好。当电视这一现代社会最普及的大众传媒独领风骚后,喜剧也在电视艺术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电视剧中的喜剧外,以喜剧为看点的电视节目也应运而生。那么,这些电视节目为何让人们发笑,让人们喜欢呢?本文将谈谈戏剧节目中的"笑点"。  相似文献   

15.
正各社会办网的如何聚集人气和向外推广达到盈利,让各社会办网决策者抓破脑袋了。很多的社会办网项目办到一定时间就办不下去的原因就是无法聚集到有效的人气。人气本身就是我们承包社会办网项目的命脉,当拥有大量的人气时,想组织什么大型消费盈利活动都能做好。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有效聚集人气呢?怎么样聚集社会办网项目的人气提高流量呢?笔者以光影中国网和婚博网为例,就如何拉人气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陈捷 《传媒》2014,(10)
正在纸媒衰退、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下,报纸的版面特色化无疑成为市场的"卖点",报纸版面不断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视觉传达效果成为吸引读者关注的要素之一。如何让报纸具有特色的视觉效果?就是在全球化模式挑战下,每一位传媒工作者要有自己独特的品牌视角,要运用CI(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简称)和VI(视觉识别系统的简称)的创新理念,让报纸的整体构思走上"视觉形象识别策划"的道路。CI与VI理念进入传媒行业CI作为一种融合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企业品牌的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读者对期刊各方面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与此同时,美术编辑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到底在这个新时代中,作为美术编辑这个以美感十足的方式给读者传达信息的职位在期刊设计的定位如何呢?它的主要职责又是什么呢?本文就"论新时代下美术编辑在期刊设计中的定位与职责"为题,对此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漫说CI LI——英文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的简写,目前国内多译为企业识别系统,近年高频率地出现在我国的出版物上,出现于企业家的计划书里,出现于广告制作商的策划单中。 CI的内容包括些什么?从目前一些人的理解与社会上的实际操作来看,CI仅仅是将企业的徽号、商标、商品包装、办公楼标牌、灯箱、汽车外壳、促销物品、办公用品统一设计,以便于  相似文献   

19.
王玮 《出版经济》2004,(2):52-55
随着"另类"一词的广泛流行,在这种概念炒作的大背景下,另类阅读逐渐跃出地平线.不仅受到出版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阅读学的研究者.在轰轰烈烈谈论另类阅读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能明确说出另类阅读究竟是什么呢?这种新的名词到底是商业炒作的产物还是社会潜在的文化暗流?它是否可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当企业组织管理中出现如下情形时,该怎么办呢?一是企业组织成员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待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二是组织成员中出现思想和行动懒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无故拖延时间、遇事故意躲避,消极怠工等;三是组织成员出现拈轻怕重的行为,表现为抱怨和不满;四是组织成员出现明知故犯的举动,主要表现为牢骚满腹、颇有微词,甚至有严重抵触情绪,对企业规范置之不理,对上司指令不屑一顾.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企业组织管理者不希望看到的,哪儿出了问题呢?是企业制度的不健全抑或不合理?是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还是岗位教育的严重缺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至少或多或少地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