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平协和医院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直属的临床教学基地。从1921年开始收治病人。1917年9月。北平协和医学院开始招收预科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协和”的历史起点。“老协和”是指1917—1951年的北平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PUMC)。它是一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按照美国模式、由美国入主办的医学院和高级护士学校。195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即“新协和”。  相似文献   

2.
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综合的现代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虽然在美国成立,早期的发起者基本都是赴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但从成立伊始,他们就注意在国内开辟新的公共领域,拓展他们以及现代科学的影响。当然,这一切都与他们“科学救国”的诉求有  相似文献   

3.
1926年7月7日创刊于天津的《北洋画报》,是世界上最早创刊的大型画报之一,它不仅是华北地区经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画报,而且还是当时刊登广告最多的画报之一,是研究近代中国画报经营的重要史料之一。《北洋画报》创刊伊始,便排出了版面  相似文献   

4.
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陈去病、陈陶遗、朱少屏等17人齐集苏州虎丘的张东阳祠,以重振当年几社、复社之余绪,成立了南社。新诞生的南社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江苏是南社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地,也是南社成员最多的地区。南社及其成员活动于苏南苏北的许多市县,在有些地方的影响还比较显著。高邮南社成员较多,一个县就达17人。  相似文献   

5.
创办于1914年的《科学》是中国近代期刊史上办刊时间最长的科学杂志,它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集中论述的则是它与中国最大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之间的关系,分析它如何作为社团的实体和媒介,在沟通社团内外关系,以及在构建、表达、维持和促进科学共同体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图书馆建于1950年9月,其前身为平原省医科学校图书馆、新乡地区医学院图书馆,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1982年11月随学院升格为本科定名为新乡医学院而得名。新乡医学院图书馆是学院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决策服务的医学文献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12)
环球通报社是熊希龄从国际政治传播的视角、现实外交的需求而提倡创设的新闻机构,但它是否真正得以实行?是否具有近代通讯社的性质?这两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悬而未决,这正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文献的重新梳理、解读和考据,环球通报社只是提上日程而未有真正设立,但熊希龄对该机构的初衷是期望将其打造为具有近代通讯社性质的新闻机构。  相似文献   

8.
清末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而实施的民众大动员,以《大公报》为视野可以展示其基本状况。清末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培育爱国精神、宣传西学新知、推进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创办白话报刊、兴办阅报社、宣讲所等。  相似文献   

9.
李谦盛 《报刊之友》2014,(9):133-134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分别创立了自己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着十分浓烈的政治性色彩,为政治服务是它的本职工作,亦是它的特点。但是,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中国近代报刊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发展过程及对其报刊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思考从近代开始中国报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近代报人办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陈雷  陈闪 《历史档案》2005,(4):78-85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特殊政治机构,其成员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是战时中国的最高“民意机构”。它自1938年7月6日成立,至1948年3月28日正式宣布结束,存在将近10年时间,共召开四届13次会议,其中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就达11次之多,对战时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建立的众多图书馆中,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作为近代民间的科学社团创办的图书馆,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文章对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哈佛燕京引得编纂处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简称“引得处”)以及“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简称“引得丛刊”)成立的意义和它在中国索引史上的学术地位,已有不少专家作了深刻的阐述。本文想就“引得处”成立的背景作一番初步的研究。通过对其背景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把握早期中国索引事业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从这一个案中,分析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与合作打下基础。一 二十世纪初中国索引发展的背景 宋明以来,我国一些工具书已具有索引的功能。如宋代的一些类书、明代的《永乐大典》等,有些书如《佩文韵府》等,按韵统…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于1904年,基督教会将贝满学校改建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女子大学,此后教会办的华南女子大学(1908)、金陵女子大学(1915)和福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近代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1917年,北  相似文献   

14.
《海南档案》2005,(4):40-41
林白水(1874—1926年),福建闽侯人,中国新闻史的杰出报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战士,1926年被军阀张宗昌杀害,新中国成立后,才由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公仆”一词就是由他首创。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近代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报春鸟"和"普罗米修斯",留学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近代医学留学运动是整体留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医学科技的开拓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本文拟对近代医学留学运动在整体运行中的历史维度略作剖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馆(公所)[1]遍布全国各地。据1909年《上海指南》所载,上海的会馆有六十多个。北京的会馆则更多,可考证的有425个[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步伐加快,新式同乡会应运而生。据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1934年所编的《全国民众运动概况》统计,上海新式同乡会有65个,湖社即是其中之一,而且较为典型。本文力图通过上海开埠后湖州商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传统或近代性地缘团体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湖社的具体活动,揭示近代新旧同乡团体的社会参与及其特征。一、新旧同乡团体的嬗递成立于1…  相似文献   

17.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创立于1926年5月29日,迄今已有六十四年历史了。上海解放后,响应中央华东局的号召,东南医学院于1919年12月29日由沪迁至皖北怀远,1952年5月1日迁到安徽省会合肥,同年10月3日,改为安徽医学院,图书馆便是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197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安徽医学院为省四所重点大学之一。1986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易名为安徽医科大学。校图书馆也随着学校的几经变迁,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逐步由过去的图书室发展到现在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图书馆,成为全校乃至全省的医学献情报中心。  相似文献   

18.
博古,1907年生,无锡人,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回国曾任党的总书记。1945年由重庆返延安时,不幸飞机失事牺牲。博古原名为秦邦宪,在苏联时取名博古诺夫,回国后化名称博古。 博古在中学读书时,1924年就加入上海革命进步团体“锡社”。“锡社”有近百人,成员大多为进步大学生、中小学教师与工厂职员。“锡社”曾发表宣言,要  相似文献   

19.
李小缘于1926-1927年间发表的三篇论文,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性质与特征,以及公共图书馆立法等重要问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公共图书馆研究文献。李小缘是中国公共图书馆研究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0.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于1906年在台湾的台南与蔡国琳、赵云石等一起创办了一个“南社”,它与台中的栎社、台北的瀛社一起被誉为近代“台湾三大诗社”。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望“南”生义,认为台湾“南社”是柳亚子等1909年于苏州虎丘成立的“南社”在台湾的地方性支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卢文芸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曾多次来信与我就台湾“南社”与大陆“南社”的关系问题进行切磋。我还以《台湾南社不是“南社”的支社》为题撰写了专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