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德铭 《今传媒》2009,(11):55-55
陕西作家方英文曾写过一篇题为<看病>的幽默小品文,该文中说,有一位患者到医院去看病,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吸烟,患者说,我不会.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喝酒,患者说,我不会.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跳舞,患者说,我不会.医生又问他说,你会不会玩女人,患者说,我更不会.医生听后生气地说,既然你什么都不会,还活在世上干什么,你这病也不用看了,回去吧!  相似文献   

2.
绝处能生     
王石 《出版参考》2011,(7):42-42
1995年,我正当壮年,万科地产也登上中国地产龙头之位,医生却告诉我:“你的腰椎长了血管瘤。若再如此忙碌好动,血管一破,你的下半身就得瘫痪了。”我问:“那我该如何应对呢?”医生说:“多静少动,最好坐轮椅。”我说:“那可不成,还没瘫痪就坐轮椅,怕是不瘫痪也吓瘫痪了。我不怕瘫痪,等真瘫痪了再坐轮椅也不迟。”  相似文献   

3.
1995年的时候,我还正当壮年,我的万科地产也在青春茁壮之年登上中国地产龙头之位。此时医生却告诉我:你的腰椎长了血管瘤,若再如此忙碌好动,血管一破,你的下身就得瘫痪了,最好坐轮椅。我说:那可不成。还没瘫痪就坐轮椅,怕是不瘫痪也吓瘫痪了。我不怕瘫痪,等真瘫痪了再坐轮椅也不迟。在我坐上轮椅之前,我得把我今  相似文献   

4.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5.
记者挨骂     
2008,是中国记者最忙碌的一年。这一年,大事一件接一件。报道这些大事,记者是尽了力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有的也挨骂了。有的是该骂的,骂骂有好处。譬如:汶川大地震,在抢救生还者的紧急时刻,一电视记者闯进急救帐篷,大声嚷嚷,要正准备给伤员做手术的医生闪开,他要拍电视,得先让他拍5分钟。这就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6.
杜华举 《中国记者》2013,(1):122-123
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杜三峡",你会发现这三个字指向一个人:一位自三峡开工便守候至今的新华社摄影记者,他本名叫杜华举。从文中可以探究他近20年持续拍摄三峡的思考。预估三峡新闻是怎样做到的?2011年6月23日上午,我对新华社湖北分社值班的副总编辑说,下午到三峡去拍三峡今年首次泄洪的照片。他略带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三峡要泄洪?"我回答:"凭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8.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审查通过,没有王朔署名1997年春节刚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韩三平厂长约我聊聊。大致的意思我还记得,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我知道他也忌讳说"枪毙"),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眼下那么多拍电影的导演跑去拍电视剧,而你却毅然  相似文献   

10.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2):28-29
十美分硬币 “比尔森太太,您丈夫现在睡得怎样?”医生问,“我开的安眠药粉你给他吃了吗?”  相似文献   

11.
吴: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聊天,就印刷型出版物是否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无纸化社会到底离我们多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图书馆员最大的困惑,是在这个印刷品和电子品抗衡、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和配置各种信息资源”。韦伯博士,你的几篇大作,在这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一谈?  相似文献   

12.
珍惜生命!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临终关怀医院里,住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双目因车祸而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医生说他的眼睛如果再不治疗,病毒就会延伸至整个身体,而眼睛的治疗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外,还需要患者本人有强烈的求生意志。而他认为自己再也治不好了,就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对小伙子说:“如果你在我这个靠窗的位置上,就算你看不到这红花绿草,也可以听到楼下幼儿园的小宝贝们的欢快笑声,瞧,他们在玩捉迷藏。……”年轻人却不理不睬。但老人从此日复一日,每天都…  相似文献   

13.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4.
一个报社的摄影记者跑到农村去给一位先进的知识青年拍照,拍的是这位青年挑粪下田的情景。这位摄影记者想,知识青年岂能不讲究“卫生”?于是让他戴上了一个大口罩。这张照片受到了群众的批评。这一件事,引起我一些想法。那位知识青年参加挑粪劳动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记者如果如实地拍摄他挑粪的情景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去“导演”一  相似文献   

15.
4月11日上午,我刚到报社上班,便接到罗泾卫生院一位医生的来电,说潘桥村何家宅有一村民清早突然“自燃”身亡。我曾在罗泾中学任教8年,学校与卫生院近在咫尺,这位医生和我很熟悉。因此,他的来电按理不致虚假。他很详细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后,又说:“罗泾中学的徐老师就住在这个宅上,他刚来医院看病,也知道这件事。”我立即挂电话给徐老师,他的回答也十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17.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8.
中等个子,国字脸,未开口先带三分笑,这便是梁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梁志刚,是我刚调师机关不久。那天,我们组织全师报道会战到团里采访,采访结束刚回到招待所,便响起了敲门声,我拉开房门,是一位佩戴上等兵军衔的战士。他口未开关先露:“请问你是谷干事吗?”我点了点头,说:“对呀。”他的脸立马笑成了一朵大菊花,说:“嘿嘿,我找了你几次,现在总算见到你了。”我把他让进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梁志刚,很热爱写报道,希望我给予指点,说完像弥勒佛似的笑眯眯地望着我。我说好啊,你以前在家搞过报道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年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