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11月1日,牟其中涉嫌信用证诈骗案在武汉开庭审理,有超过300名中外记者参与采访报道。像这次庭审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媒体关注,是多年来武汉新闻界惟一的一次。媒体对此案倾注如此“热情”,意味着“牟其中案”是惯常所言的“卖点”,这表明“受众需求”现在越来越成为媒体的重要驱动力。那么,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在争取读者追求发行量的压力下,如何保持新闻的基本品格?媒体对“牟其中案”的报道是否坚守了新闻最基本的品格之一:  相似文献   

2.
1999年11月1日 ,原南德公司总裁、“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牟其中涉嫌金融诈骗一案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曾引起中国新闻界的极大关注 ,中央和地方的数百名记者云集江城 ,报道此案。然而 ,除了案件本身引起的新闻轰动之外 ,更吸引公众视线的 ,是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个与案情无关的细节 :数位记者的笔记本、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被执勤法警当场没收。原因是记者没有法庭“旁听证” ,私自进入法庭 ;而且未听法庭警告 ,“未经允许”私自进行录音、录像和采访活动。法庭的“严格执法”行为引发了三个方面的后果 :一、对公开…  相似文献   

3.
牟其中案再次引起关注。四位法学专家为牟案做出论证法律意见书,此后更引起法律界的激辩。重提牟其中案,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围绕信用证诈骗罪的讨论,从而厘清法律上的一些模糊概念。本刊为此专访了长期研究金融犯罪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 白建军认为,诈骗罪在中国现行刑法  相似文献   

4.
访德散记     
在金秋十月南德电视台举办“江苏电视周”之际,我们江苏电视代表团一行四人访问了德国。除参加电视周活动外,还参观访问了一些地方和单位,所涉之事,每有所感,但限于时间,往往是一略而过,形不成理性的思考,姑且记下,名之曰散记。现择其中两则刊载于下。电视周的联想按照江苏电视台和南德电视台的合作协议,江苏电视台于1988年举办了“南德电视周”。本应于  相似文献   

5.
读者沙龙     
牟其中的骗术虽然惊人,但更可怕的是,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牟其中”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抓也抓不过来。虚报产值的国有企业领导、一心想着“政绩”不惜劳民伤财的地方干部、为了迎接卫生大捡查逼死小学生的学校教师等等,不都是“牟其中”吗?不同之处在于,一样是欺骗,方式各有不同,对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曾经无限风光的牟其中在狱中已服刑四年,他至今仍坚持认为,当年据以判其有罪的证据系伪证。 牟案是否真有冤情?至少,尽可能地厘清该案,有助于澄清一些法律上的模糊概念  相似文献   

7.
2000年8月27日浙江电视台“时事七日”栏目中回顾 湖北省高级法院对南德集团总裁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依法作出终审裁定时,这样播报:南德经济集团及其法人牟其中(牟奇忠)……。其实,这只的“法人”应是“法定代表人”。 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上述报道所表述的是法定代表人──依法代表法人(公司法人、企业法人)行使一定职权的自然人。由于一些记者、编辑和主持人缺乏民法常识,常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法概念混为一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  相似文献   

8.
吉路 《北京档案》2005,(11):43-43
据台湾的《中国时报》3月28日消息,“台中检调项目小组”侦办军中地下钱庄案,意外查获军中泄漏机密资料案。目前,此案虽也引起“国安单位”的关切,由“军事检察署”,“国防总部作战局”等单位展开调查,但不免让人担心,亡羊补牢会不会太迟了?  相似文献   

9.
类别:新闻法制编号我国第一起记者被判有罪案1983年第一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发表了该报记者沈准夫、年春霖合写的《二十年“疯女”2谜》一文。及中披露,上海宝钢工程师杜融(文中化名为屠勇)为了达到从武汉调到上海的目的,采用欺骗、毒打等手段,诱逼妻子狄据智(文中化名田珍珠)装疯,并先后两次把妻子送进精神病院。社融于1963年调到上海工作以后,因私生活问题露出马脚,伯狄揭发,又一次把狄押送到精神病院,致使秋戴着“病女”帽子生活了20年。此文发表后,各地读者纷纷投书杂志,强烈要求对社融实施法律制裁,造成恶劣影响。牟…  相似文献   

10.
十人倡议百万人响应.武汉兴起“袋袋相传”。武汉晚报从百姓身边小事入手.联手武汉最大居民区——常青花园。策划实施“袋袋相传”公益活动,引导公众用环保布袋取代塑料袋,使“袋袋相传”成为市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袋袋相传”由常青花园“传”到武汉三镇,在城区不断深入:又由城区“传”到市郊的汉南等地,  相似文献   

11.
刘武俊 《新闻记者》2001,(12):62-62
新 闻媒体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热衷于话语炒作、制造“话语爆炸”的特殊行当。不信你看 :各种媒体对“14岁少女康某被拐案”及其骗局的炒作、对盛名难副的所谓“基因皇后”献基因库一事夸大其词的渲染、对“飞黄英雄”异乎寻常的关注、对渝湘鄂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首犯包养情妇等私生活的喋喋不休 ,以及曾以对牟其中、何阳之类“名骗”众星捧月般的炒作等等。这些现象值得新闻界认真反思。现代媒体被誉为与立法、司法和行政并列的“第四种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讲 ,媒体对话语的控制实质上就是一种颇具隐蔽性的权力技术 ,媒体的舆论监督实际…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18):3-3
“扫黄打非”办严查10起非法制售教辅书案件 最近,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了10起相关案件:河北辛集“11·16”制售盗版教辅图书案、山西太原“10·13”非法制售教辅图书案、河南新乡“2·11”非法印刷教辅图书案、河南洛阳“4·28”盗印教辅图书案、河北石家庄“振兴书社”销售盗版教辅案、河南三门峡兰亭书店二店销售盗版教辅案、黑龙江哈尔滨“6·16”销售盗版教辅材料案、天津瀚海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售非法教辅图书案、湖北武汉“5·15”非法印刷教辅报纸案、广东惠州非法出版教辅图书案。  相似文献   

13.
从某教授状告博客网一案的尘埃落定到博客写手状告网民的“博客告博客”案和某公司状告前员工博客案,再到前一阶段国内媒体关于“博客实名制”的争论,博客给人的印象总是纠纷不断、各执一词的乱象。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缘起,其实都是博客写作“公”与“私”的纠缠不清,而这种纠缠不清恰恰是博客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15.
今 年 似 乎 是 《中 国 青 年 报 》的 “官 司 年 ”———刚 刚 在“中国 第 一月 嫂”刘杰 起 诉的 名誉 侵 权案 中 “惨 胜”,喘息未 定,沈 阳市 中级 人 民法 院 原副 院长 焦 玫瑰 的 起诉 书又送 到了 案 头 ,还是 名 誉侵 权 。有业 内 人士 评 价道 :中 青报的 困境 其 实 不过 是当 代 中国 媒体 的 一个 缩 影罢 了。媒体现 在大 都 是 “侧着 身 子工 作 ”:一 方面 要 担当 起 社会 公器的 责任 ;一方 面又 要 投入 极 大的 精力 来 应对 无 休无 止的“名誉 侵权 案 ”。 媒 体 虽胜 犹败 为 什 么 说 中 青 报…  相似文献   

16.
李天敏 《大观周刊》2012,(37):345-345
创建我校“领、学、启、清、评”五步教学法课改模式,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小组合作方面的教学历程,并从“小组围坐是否有必要”和“在小组合作中.有多少课是有效的”进行再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上海出版界一改以往业内“纸上谈网络”的隔膜状态,在网上“实战”研讨“出版与网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版协是此次会议的组织者和“创意者”,浦东出版社作为技术承办单位,为确保此次会议的成功,专门抽调人员组成技术小组为保证聊天室的稳定性和大容量人数同时在线的承受能力,技术小组专门设计了针对性方案:为防备出现突发情况,还特地派人到上海电  相似文献   

18.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许许多多“战地记者”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最前沿,发回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向武汉陆续派出了近两百人的报道团队,让我们看一下在战“疫”一线的“逆行者”们的身影吧。蒋晓平:我们与白衣卫士并肩作战。“过去的半个月时间,一直和我曾经学习、工作了11年的城市战斗在一起,真正同呼吸、共命运.每每回想起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热泪盈眶,愿武汉挺住,世界祥和!”  相似文献   

19.
荷赛获奖照片造假”是新闻界今年春天的一个焦点性事件。2004年2月13日,新浪网发布快讯: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第二天,《武汉晚报》在头版作了大篇幅报道,并刊出获奖照片。据说邱焰得知获奖消息后非常激动,称自己第五次参赛首次获奖。高兴之余,烦恼却接踵而至。照片中的男当事人陈英和亲属获此消息后,以照片侵权为由向邱焰索要赔偿,最终将邱焰告上法庭。4月5日上午,陈英诉荷赛获奖照片造假侵权一案在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第七法庭开审,但长达3小时的庭审并未作出…  相似文献   

20.
话题     
《视听界》2007,(4)
本期话题:大型新闻行动:重大主题报道“软着陆”今年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卫视联播类时政新闻栏目《江苏新时空》开播五周年。五年来,栏目一直注重对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探索,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就是“大型新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