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敏 《新闻世界》2012,(3):116-117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出现英雄原型。在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老师也是众多英雄原型之一。本文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对相关报道样本进行新闻话语分析,论述新闻话语是如果建构英雄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匡载源 《新闻窗》2009,(1):46-4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4天,《人民日报》即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刊”,专门对此次地震进行报道。报道的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波及的地区、党和政府如何抗震救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等。其中,“抗震救灾特刊”特别设立了系列报道——“抗震救灾英雄谱”专题,集中报道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大地震的创伤正在缓缓康复;这场大地震新闻传播中的变革,目前正在路上行进。 回望汶川大地震,我们依然悲伤、感奋;回望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我们依然执着、坚定……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程度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全景式、不间断的报道.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视野与主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突发性事件、灾难报道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电视媒体以其报道的直观性和现场性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鲜活的记忆。在中国电视50年之际,汶川大地震报道成了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在众多的电视媒体中,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以其主流媒体的优势地位,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成为一种生活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国界的报道 不夸张地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比如,我们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听到"大爱无疆"、"天佑中华"这样的用语,听上去有点像宗教语言.  相似文献   

7.
5.12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特色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信息报道的及时、公开和透明,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8.
刘宏 《新闻与写作》2008,(11):59-59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了半年,回顾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突出特点是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指媒体报道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成为一种生活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吴镝鸣 《青年记者》2008,(12):24-25
超越国界的报道 不夸张地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比如,我们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听到“大爱无疆”、“天佑中华”这样的用语,听上去有点像宗教语言。在我们所接受的长期教育中,“博爱”这个概念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博爱”,我们坚信的是阶级的爱,不是无缘无故的爱。但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  相似文献   

10.
杨彪 《军事记者》2009,(12):17-18
作为编辑部的派出单位,记者站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结合2008年西南战区发生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与“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经历,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10月21日,南方都市报发出报道<5·12英雄老师谭千秋:一个被鳊遣出来的英雄?>,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也让人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凉. 汶川大地震两年后,谭千秋救人事迹涉嫌遗假的帖子在同上流传.经南方都市报记者调查,最初报道的被谭千秋老师所救的4名学生,只有一人是真实存在的,而另外3人则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国内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公开透明,还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意识。以人为本,尽显哀思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新闻传媒首先把关注人放在了第一位。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四川当地的主流媒体《成都商报》在5月12日当天就出了号外。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不但在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赢得了满堂喝彩,交口称誉.这种中外共赞的局面,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将中国社会的各方力量空前地团结、凝聚起来。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役中,网络媒体表现令人深刻,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指出,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对地震灾区的全方位报道令国人乃至世界媒体称赞不已,本文对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明晰中国传媒应对突发性事件应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再次体现出国家电台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这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媒体和受众注意力慢慢转向灾后生活和重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媒体应考虑如何安排报道汶川地震,选择哪些事实来报道。这样的选择应是“有保有压”,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8.
孙铁翔 《青年记者》2016,(19):43-46
不知不觉间,从事新闻行业快十年了.不论是报道汶川大地震、乌鲁木齐“7·5”事件、芦山大地震、钓鱼岛巡航宣誓主权、南海“981”钻井平台护航,还是报道全国“两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十年的记者经历犹如一个发动机,不停地推着我往前走.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国内外的各类媒体纷纷聚焦汶川,中国的媒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迅速反应,客观而全面地报道,打了一场抗震救灾的主动仗。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网络媒体对汶川大地震的成功报道启示我们:在灾难报道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