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人类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如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正确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只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形成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价值观,进而确立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要加快实现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大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基本市情,研究大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采取促进大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措施:转变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制定规划,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重视人际道德关系对改造自然的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健全法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4-1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需要同时强调这两种声音。河流健康生命得以维持是衡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我们要大声疾呼:以河为镜正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日前对记者这样说。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用文学作品构想和描绘了桃花源式的和谐社会,图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体现了人性、人情和风俗的和美。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察到陶渊明的思想中潜藏着强烈深厚的“和谐意识”。“和谐意识”是其复杂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于社会来说,和谐直接表现为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于协调有序状态,社会共同体内部关系融洽,因而和谐社会建设是立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使社会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密切相关,这是由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尽管学校教育的益处有时被夸大了,但是不容置疑它仍是维持良好社会和建设一个更好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界定 在中国几干年的历史长河中,“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4个层面的内涵。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则必须建设和谐校园,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基督教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当今世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基督教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俞军 《宁夏教育》2008,(11):15-16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学校应该把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作为师生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即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推进社会的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句话概括了整个“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精神。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要求;整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可以以此作为指导思想,一个基层单位也应该按这个精神办。因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依靠._个个社会细胞——基层单位的和谐来支撑。  相似文献   

15.
当前。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已成为各方共识。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这是传统社会大同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我们可以作如下追溯。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和摒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是道家、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天人合一"的系统观,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道法自然"的实践观,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处世;"尊人重生"的生命观,有利于人类对万物生命的保护;"少私寡欲"的消费观,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和谐的场面:一家人坐在饭桌前聊天是和谐;母女俩在公园里荡秋千是和谐;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是和谐;同学之间融洽相处是和谐;绿茵场上完美配合是和谐;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是和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是和谐。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在京族三岛万尾村的参与观察和对典型户与代表人物深入访谈,认为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系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做法,在渔业、农业、居住、服饰、宗教信仰及节日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有自然环境破坏、生物资源受到威胁等不和谐因素,需从文化层面采取措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