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有句古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是为人处世要讲究语言技巧。把握语言技巧,也是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一、讲究语言技巧是加强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什么?     
何启治 《传媒》2000,(7):40
有人说,散文是最随心所欲的文字,是无所不谈的文章;也有人认为,除了诗歌和戏剧、影视作品,其他文学作品就都可以算作散文了。 至于散文的特点,除了真实性之外,大都强调这种最见作者个性的文体还要有激情,要讲究意境、韵味、文采等等。 这些主张自然都有相当的道理。 但在我看来,散文作为有别于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一种文学样式,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应该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3.
再谈谈锤炼语言。新闻语言要惊人,也需要锤炼,有新意的语言更需要锤炼。要求一条消息的句句话都精彩,是不现实的,但总应该有几句精彩的话,拨人心弦的话,发人深省的话。虽说读者看消息首先是为了了解新信息,但他们对传播新信息的语言也不降低要求,那些平淡无味如一杯白开水的语言,他们是不感兴趣的。锤炼具有新意的语言,应该把功夫用在什么地方呢?回答是,用在消息的关键部位上。导语是全篇的统帅,是消息的关键部位。写消息也要先在导  相似文献   

4.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5.
(一) 写诗绘画,讲究含蓄,写散文也讲究含蓄. 含蓄,就是把浓重的韵味藏在字里行间,把主题思想储存在整篇散文之中.所谓含而不露. 散文作者,都忌讳露而不含,总是尽力把散文写得深蕴隽永,让人家读起来,觉得有余味,所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这便是画外有画、弦外有音的艺术表现力. (二) 夏衍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野草》,是一篇只有七百多字的散文,通过自然界中种子萌芽的力  相似文献   

6.
顾名思义,“去报纸化”即失去报纸特征之谓也。应该说,这一现象目前仍然存在。如果报纸成了文件汇编、讲话汇总,当然不可能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读者不想看、不愿看、不爱看,那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舆论引导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7.
方言有妙语,得者文气新.翻阅众多报纸,方言词句在特写、通讯等新闻稿件中被频频使用,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眼球. 方言是群众的语言,也是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把适当的方言词句运用到新闻稿件中,那么,新闻语言就会鲜活起来,新闻就会"悦读"起来,无疑有利于烹调出适合读者口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8.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是穆青于6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所说的“散文笔法”,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个观点,提出了新闻写作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上,把散文讲究意境、讲究文采的特点融会于其中,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意境和现场感,使之鲜活、生动,有启迪,可读性强。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  相似文献   

9.
散文一直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散文讲求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讲究诗一般的意境,讲求文采,要求语言优美,如抚弦美曲,娓娓动听;要求行文生动活泼,光彩照人。如果将新闻评论与散文“联姻”,从而把大道理说得优美动听,就能“优生”出更好的评论作品来,就  相似文献   

10.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散文尤其需要锤炼语言。最好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要反复掂量,仔细打磨,精心熔铸。要像老农挑选良种那样,小心选择。“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散文没有文采,不讲究语言,很难说它是艺术品。写作时切忌用熟语、套语、新闻语言。老套子、现成语言是散文创作的大敌。独特的感受要用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句式、独特的语势来表达,才能有独特的效果。我们看冰心九十岁以后的作品,于清新柔美之中增添了一股刚健方正之气。她的散文越来越短,用简约的语言表达精炼的思想,光芒四射。像她只有几百字的《我的家在哪里》、《霞…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提到贴近性,有人就认为这是本地新闻、国内新闻或社会新闻的“专利”,往往忽视了国际新闻也应该有贴近性。事实上,讲究贴近性,就可以使国际新闻“增值”,新闻价值得到提升,报道得以深化。 从近期几个不同市场的读者调查情况看,国际新闻已经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之一。同时,各类国际新闻报道也注重向受众靠拢,以便更多地吸引他们的眼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十分讲究时效性。如果时效性太差,也就不是新闻而是历史了。杂谈文章呢?它也是注重时效的。当然,它的时效性不应该像对新闻那样去作要求。如果说三五天前的事实已算不了新鲜的新闻;那么三五个星期之内的事由杂谈文章引述出来作为“由头”,也不算太陈旧。 如果说把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称之为新闻性的话,那么杂谈文章的时效要求可以称之为现实针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也就可以认为具有了时效性。当然也还要求引述以作为论据、特别是作为“由头”的事实,不能是太陈腐的、人所周知的故实。 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里的“合”是“应该”之意。由此可见,“为时”历来都是  相似文献   

14.
梁衡 《传媒》2002,(6):30-32
问:您能给散文下一个定义吗?非教科书的那一种。怎样的散文才算是好散文? 答:散文是能给人知识、美感和思想的文章。前面提到读者有六种需求,刺激方面的不是散文所为,信息主要靠新闻文体来解决,消遣类也可以,但对散文来说主要是后三个方面的内容。美感既是对内容的要求,也是对文章的形式,如结构、语言等的要求。 为了写作和欣赏的需要,我曾经将散文分成“两类三层次”,这里也包括了好散文的标准。两类即指给人背的散文和给人看的散文。前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品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广播宣传一分钟也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运用,对搞好广播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编辑、记者要把广播的每一句“话”说好,不仅要重视“说什么”,使宣传的内容正确,而且还要讲究“怎么说”,让语言发挥最大的效力。“说法”不同,效果迥异。因此, “要懂得语言,就必须读一读我国光辉的精通语言的古典作家”, “必须去寻找这样的语言大师:他写的故事的情节已经看来腻人了,但你读它一百次,你依然是有兴趣的”(加里宁:《论通讯员的写作和修养》)。我国的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的  相似文献   

16.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节奏     
好的新闻报道,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无一不讲究语言之美。而语言之美,就在于凝炼、精美、音乐性、节奏感!可以说,没有节奏的语言,不能算是精美的语言!什么是语言的节奏呢?节奏表现在音响上。语言是有声的。先有声音,后有语言。声音就是特色。我们凭声音辨别人,凭特色了解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声音就是风格。写作的技巧,说到底,是发扬风格的技巧。有的人写了一辈子,没有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一篇作品要想使读者触之即爱,一见钟情,一口气读下去,导语写得活不活、鲜不鲜,非常重要。古人十分讲究行文“起势”。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施补华提出,文章开头要象大山一样,“起处须有峻嶒之势”,险峻突兀。清人李渔也曾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之,不敢弃去。”  相似文献   

19.
魅力来自情真意切──读《峻青散文选集》延梅近年来对于散文的议论很多,究竟什么样的散文最有魅力,也许永远也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依我看,不管是哪篇散文,要想打动读者,都离不开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含义,当然也离不开优美的文字;但就散文而言,情真意切可以说是散文...  相似文献   

20.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有些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是受了学术文章的影响科技新闻也要讲究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注重形象,因而要尽可能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引起共鸣,达到共识。徐迟先生写《歌德巴赫猜想》,如果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且极富文采,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也不会感必趣。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记者就像一个好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