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国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弥尔顿是一位为国奋斗的先驱;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他仍然是一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诗人。在约翰·弥尔顿的内心深处,确信自己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正如他在自己的一首出色的诗-《利西达斯》中所暗示的那样,荣誉总是驱使他去过"清心寡欲,勤劳朴质  相似文献   

2.
正他贵为一国君主,却经常屈尊纡贵与普通百姓闲话田间地头;他是铁血统帅,却怀揣文艺梦想著书立说传诸后世;他赐予千万家庭团圆幸福,自己却茕茕孑立与狗为伴孤独终老。他就是18世纪普鲁士的传奇君主——腓特烈大帝。正是他,将普鲁士由一个弱小方国打造成令人生畏的军事强国,进而成就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他是历史学家笔下威严的大帝,也是普鲁士百姓口中亲切的老弗里茨。他的一生,如同史诗一般传奇。文艺少年的面具人生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丰富的马扎尔民间音乐对匈牙利的作曲家来说,确实是前所未闻的。当贝洛·巴尔托克(Bela Bartok)于1904年第一次改编一首这方面的匈牙利民间曲调时,他意识到他对这一领域的音乐是陌生的。为了从事系统的研究,他不久就为自己的音乐美学找到了一个新的依据。他成熟的作品是建立在把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精华与自己的音乐语  相似文献   

4.
忘记自己曾草草写下的信件、备忘录或杂货单,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很可能的。而一时记不得自己曾写过一本书,这对一个人来说却有点异乎寻常了。80岁高龄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却碰到过这种事。1983年他听说他那本所谓的《第十个人》,从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档案室中发现了。于是他记起,早在1944年,他曾和米高梅影片公司签订合同,或许写过一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剧本,并还想起他或许给这个剧本起名为《第十个人》。然而,当把所发现的这些打字稿送到他手中之后,他却感到愕然了,正如格林本人在介  相似文献   

5.
1961年4月12日,原苏联航大员尤里·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宇宙飞船第一次飞越太空,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并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员。 然而,在这次飞越太空之前的一天晚上(即4月10日晚上),尤里·加加林曾偷偷地给自己的家人写过一封信。这封信中流露了他在飞向太空之前对家人的真实而细腻的内心感情。因为他成功地返回了地球,所以这封信一直未被世人所知。 但在1968年3月27日的一次试飞中,加加林却不幸遇难,因此,他在1961年4月10日晚上写的这封信  相似文献   

6.
诗二首     
这里所译的二首诗选自他早期的诗作。《没有走的路》是美国妇孺皆知的一首诗歌,诗人描绘自己在森林中两条岔路面前,断然选择了人迹更为罕至的那一条路,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从俗、勇于探索的精神。《雪夜林前仁望》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描写诗人在风雪之夜策马过一森林,被万籁俱寂、飞雪满林的景色所吸引而止步不前;但因面前尚有迢迢行程而继续驱马前进,表现了诗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而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欧阳 《世界文化》2007,(10):37-37
《黄金中的银线》 《黄金中的银线》是美国的一首非常出名的爱情歌曲,曾创下过200万张唱片的销售纪录。它的曲作者哈特·丹克斯在偶然读到了一首描写一对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诗后,大为感动,遂为这首诗谱了曲。不料,在这首歌曲公开发表一年后,他自己却与妻子离了婚。但还有一个比丹克斯更“言行不一”的歌曲作者,他就是曾创作过《喂,我的宝贝》、《爱的梦幻曲》、《让我做你最后一个情人》等美国著名爱情流行歌曲的乔·霍华德,这个总是在讴歌着忠贞与永恒爱情的人,自己却结过9次婚。  相似文献   

8.
象肖邦自己写的一首序曲那样,他和乔治·桑第一次会晤时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下面那种合乎逻辑的结论:两人的交往到此为止,不会再有什么发展。他俩是1836年秋在巴黎首次见面的。李斯特当时和两人都过往甚密,早就希望他俩见见面,但肖  相似文献   

9.
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医生家庭里。他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业余爱好吹奏黑管。卡拉扬回忆说自己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因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不太关心,对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不很负责,反有点迟迟疑疑的样子。卡拉扬记得他的第一次竞赛是跟他哥哥展开  相似文献   

10.
司汤达去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亨利·贝尔,米兰人,写过、爱过、生活过。”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本名,因此出现在这个墓志铭中并不令人奇怪。同时,这位多情、奋进的大作家,在59年的生命历程中也的确“写过”、“爱过”和轰轰烈烈地“生活过”,所以他对自己的生命历程所做的概括也完全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1.
这是莎士比亚名著《亨利六世》下篇的第一幕第四场。统率着白玫瑰党的约克公爵理查德,在《亨利六世》下篇中一开幕,便领兵好象潮涌似地进驻伦敦,坐上了议会议事厅的首席。在中篇末尾,他就  相似文献   

12.
斯蒂芬·福斯特所创作的许多歌曲的内容与他短暂的生活经历是极为不协调的。他以反映美国南部和种植场黑人生活的歌曲而享有盛名,但他自己却是个北方人,他的歌曲使斯瓦尼河闻名于世,而他本人却从未领略过此河的风光;他创作的许多曲子,充满了家庭的温柔情调,而他却孑然一身,死于一家慈善医院的病房里。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于1826年7月4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劳伦斯维尔(现已成为匹兹堡的一部分),是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的后裔。福斯特十五岁进入杰弗逊大学,但是,他唯一的兴趣是音乐。那时,他已创作了一首长笛四重奏圆舞曲。福斯特在一个月以后便离开了大学,跟几位家庭教师学习。由于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福斯特便  相似文献   

13.
春约何处来     
<正>每年,我都会在家里的冰箱日历贴上把3月21日(欧美一些国家春天起始日)用红笔圈出,提醒自己不要让春天的第一天从眼皮底下溜走。这样做,于我,已经成为一种祈求春天来临的仪式。其实春天来访的日子,并不总是这一天。多年来,我们镇上的报春使者是利昂和乔,他们拥有一家DQ冰淇淋店。每年冬天从佛罗里达州度假回来后,他  相似文献   

14.
正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田园诗歌"的代表,他的诗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赞赏,特别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可视为《归去来兮辞》的姊妹篇,是他断断续续为官生活的总结和反省,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对山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李阳春:《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评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但是历代诗评大多倾向于从外部研究着手,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很少从语词本身及语词间关系着手  相似文献   

15.
<正>"从来没有我想要而得不到的酒!"唐英年说得如此自信,甚至有些狂妄,但这也的确符合他亚洲第一红酒收藏家的身份。没人知道唐英年到底有多少瓶酒,有多少个秘密酒窖。他自己不愿透露具体数字,但说是最起码几千瓶,多到这辈子都喝不完。这些酒,是对他的品味和人生观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生活的一种记录。佳士得曾为唐英年举行过红酒专场拍卖,第一次大规模展现了这位政治家的勃艮第收藏,刷新了单场拍卖的最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是一举成名而获得广泛声誉的。他曾开玩笑地说:“我象流星一样进了文坛。”一八八○年,莫泊桑的中篇小说《羊脂球》发表的第二天,一变而成为名人。但他在一举成名之前对文艺创作曾有过长期而顽强的学习。莫泊桑的母亲热爱文学,努力指导儿子阅读和写作,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老师。他中学的老师路易·布耶觉察到了他的作文中闪烁着天才的  相似文献   

17.
<正>德国诗人海涅在他的一首抒情诗中写道:"我爱过你,现在还在爱着",这优美的诗句用来形容阿赫玛托娃对古米廖夫的依恋似乎再贴切不过了。1903年,未来的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白银时代的著  相似文献   

18.
卡尔·桑德堡是美国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小说家和民俗学者,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有关他的生平及文学创作活动,本刊曾在1995年第2期、1995年第4期。1996年第1期作过详细介绍。本文着重描写他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编者“总有一天你会在爱情的激动中到来,”桑德堡曾在一首题为《梦幻女》的诗中写道。1907年12月下旬的一天,当桑德堡见到莉莲·斯泰肯时,他马上认定已经找到了他想象中的梦幻女。那一年卡尔·桑德堡30岁,莉莲·斯泰肯接近25岁。不久,他们开始通信。他们在信中讨论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学和民主的艺术。莉莲是社会民…  相似文献   

19.
普京夫人柳德米拉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夫人。正如普京在总统选举的当天所公开承认的那样,他甚至是在“最可怕的梦境中”也没有想到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坐上俄罗斯政界的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自《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第14章。作者列·格罗斯曼(1888—1965)是苏联著名的文艺学家和文学史教授,是苏联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权威。他一生中撰写过许多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和专著,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了他在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该书已由译者译成中文,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7年2月15日同自己的女速记员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结婚,4月携夫人出国旅游。在漫游欧洲的4年期间,他兴致勃勃地参观画廊,欣赏艺术古迹,对西方艺术特别是绘画和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受到其强烈的影响。在西方美术馆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使他为之倾倒,而汉斯·小荷尔拜因和克洛德·洛兰的绘画作品则给他以灵感,鼓舞他创作了《白痴》和《少年》中那些伟大的艺术篇章。在米兰、科隆和巴黎,他对欧洲中世纪典范的哥特式建筑赞叹不已,他在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中通过伊万·卡拉马佐夫之口,对那个“创造过神圣奇迹”的国度发出了极为热烈的赞美。本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内容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