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7年,毛泽东以“欲擒故纵”的手法,亲自发动了一场横扫知识界的“反右”运动,不仅使近60万知识精英及其家庭惨遭迫害和磨难,而且更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如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为了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以史为鉴、永远免导覆辙,本期《历史回眸》特别刊载我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赵鑫珊的《亲历反右运动后的北大》一文,以期从一个侧面引导读者认识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精英文化的传播研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传媒技术对精英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引发了探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它们都以独特的媒介性质影响着精英文化的文化样态、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模式等.笔者搜集了自1990年以来国内精英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在整理部分重要文献的基础上,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角度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论述总结.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说我们这里大部分的人郜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精英阶层也不例外.但那次调查说的精英群体,是白领以及教授,而最近新华网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感觉自己弱势的人可不只社会的精英,连党政官员都有将近五成的人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至于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大概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西方社会掀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华浪潮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文化精英的培养和精英文化传播上的不足。本文试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海外受阻为例来解析全球化语境下的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问题。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汇报     
《中国传媒科技》2006,(1):22-22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也是一份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定位的香港主流报纸,目前在香港每日出版十五页纸左右,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即日运销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6.
究竟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还是精英创造了历史?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基础,结合众家之言与历史事件。并根据作者的理解来论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论断;另一方面,再对精英理论进行批判,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最终的目的是强化人民群众在人们思想中的作用,更是希望当局关注民生,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一批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己任的政治精英拉开宪政救国的序幕,其中张耀曾便是杰出代表。第一届国会期间,他围绕《大总统选举法》的选举方法和大总统职权展开激烈争论,然而在袁世凯强力干涉之下,宪政理想轰然坍塌。民初的宪政虽以失败而告终,但留给后人的启示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媒体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价值取向:平民化与精英化。这两种取向影响着媒体实践,决定着媒体的最终面貌。  相似文献   

9.
大国造形——谁更代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机关、知名策划、顶级团队、社会精英,这能为世界展示一个更明晰、更当下的“中国形象”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14,(18):77-77
他们被称作“精英”,深知卓尔不群是来自内在品味;他们拥有富足物质,坚信生命积淀的心灵财富更重要;他们身处纷繁世界,渴望有个随时能安静独处的个人空间。Passat帕萨特聆听车主内心诉求,以前瞻科技智慧与德系尊贵品质,为每一位精英车主打造了探寻自我的”思享”空间,从踏入车内的第一步起,便开始了一段放飞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1.
针对蒋艳芳发表的《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一文,作者对其中的一点观点进行商榷,蒋在文中将拯救精英文化为主旨,与大众文化对立起来,并片面以为西方商业电视将文化打入“冷宫”。作者认为:应正确理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使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阶段“的几个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提出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精英与草根几乎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核心的问题是两者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一厢情愿地回避现实,说中国没有贫富分化,那才是真正令人担心的  相似文献   

14.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立其实是数千年来精英和大众对立的延伸和结果,今天当人们在受教育和获得信息方面的差别逐渐缩小时,当大众借助互联网和便捷的信息检索,能够轻易步入知识殿堂时,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就瞬间模糊了,文化的风尚也随之转变。  相似文献   

15.
贾冀川在《电视传媒的精英化渴望与文化精英的大众化想象——从(百家讲坛)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电视传媒从来没有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过于迎合大众趣味,很快会因观众新奇感的丧失而被大众抛弃,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品位的问题,更是一个节目生命力能否长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受众"精英化"倾向值得关注与思考。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当下热播的纪录片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从受众层面探索中国纪录片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双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玉清 《传媒》2002,(10):6-7
一般说来,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下。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但经过了升华与提炼。由于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日胜一日的大众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精英文化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不少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大量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8.
精英史观在媒体中存在的主要表现 1.“得一人而得天下”论。这实际上是精英创造历史,杰出人物是有效的数字而人民群众只是无效的“0”的旧调在媒体重弹。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像《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定天下。但结果怎样呢?刘备二人都得了,天下也没保住。可我们现在的媒体,特别是报刊上有关企业家业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精英与义工     
薛涌 《出版参考》2011,(12):14-14
最近精英教育和高尔夫球成了中国大学的主要新闻。大学是培养精英的机构。高尔夫在人口密度极大土地资源奇缺的中国,是一个无法大众化的运动,肯定能成为精英阶层的永久标志。结果,上到大学校长,下到学生,都趋之若鹜。通过高尔夫把特权阶层从一般老百姓中区分出来,让他们具有特别的行为风范,享受别人无法企及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里进行“高层次”的交际,以近亲繁殖的方式培养封闭性的社会网络。这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一流大学”未曾明言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评论》2010,(10):17-17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英]约翰·凯里著/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10 身为象牙塔内学术精英的约翰·凯里,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知识界发动了猛烈攻击,以清晰的条理和富于雄辩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一些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身上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