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药”在唐诗中大量出现,与唐人生活和创作密切相关。对生命的极度关注,导致唐人发现了药的诸多现实功能;而对药的热衷,则使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越前人。唐人把诗笔深入到从采药、洗药、炼药到卖药、服药、行药的各个细节,更将药园视作娱养情志的所在和优雅诗思的源泉,从而出入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自如地挥洒多彩的性格和情趣。于是,唐诗中涌现出大量与药相关的词汇、形象和主题,并由此影响到唐诗的风貌。可以说,药园与药既是唐人的生活后院,也是唐人的精神后院。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字作为符号与媒体,在唐诗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从唐诗传播而言,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而诗笺在唐代的社会交际及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行卷”是文字编集行为之一,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和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6.
明末郭濬所编的《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参考了唐汝询《汇集唐诗十集》合编明代具有影响力的唐诗选集的做法,将高棅《唐诗品汇》、李攀龙《唐诗选》两种唐诗选本用新的体例进行合编,且将李《选》独选的篇目及郭濬自认为属于唐诗“正声”而高、李二人漏选的篇目增入。注释及评语方面,高棅《唐诗正声》原编收录评语计27家,以唐宋间最多。而郭濬本精选评语23家,以明代评语最多,高氏所收评语大多汰去。此外,郭濬又将高、李两种选本中属于“平调”的诗作别编为附录,附于每卷之后。选诗的增删和评语的辑选,体现了郭氏作为晚明唐诗选家有别于明代前期以高棅、李攀龙为代表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关系时,更多注意的是唐诗、宋词的区别,而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却很少看到。唐诗的创作技巧,诸如写景、抒情、移用、点化唐人诗句、“随俗”、“雅化”、隐括前人诗词以及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对宋词境界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历来为我们所推重尊崇,但在唐人所编选的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却仅有韦庄《又玄集》选录了杜甫的7首诗。主要从唐人选唐诗十种中不选或少选杜诗来研究杜诗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0.
崔颢在中国诗歌史上算不得一个大诗人,即使在唐代也称不上一个大诗人。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他在盛唐时期却是一位名士——名显位卑的名士。入宋以后,他的文学成就才被世人予以认识和评价。根据这一现象,结合《唐人选唐诗新编》所选崔颢的诗加以分析,探讨个中原因,以期对诗人崔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唐诗选本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唐诗选本大量选录韦应物五言古诗,数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李白、杜甫二位大家。究其原因, 乃在于明代批评家认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大多有律化的特点,而韦应物五言古诗则承汉魏之古正,祖渊明之冲和,得二谢之精致,乃古诗之正宗。  相似文献   

13.
唐代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田园诗人和田园诗歌作品,他们在创作方式、创作风格和题材内容较前代都有很大的超越。唐代田园诗歌作品之所以繁荣的原因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另外,唐代田园诗的产生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唐代田园诗使田园、行旅和赠别以及故园之思相结合,从而使田园诗的表现内容越发地丰富。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乔知之,以文辞名世。他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颇具风貌,能自拔流俗。本文把乔知之现存的诗歌分为女性题材、边塞题材和咏物题材三类分别探讨,指出其上承汉魏乐府古诗,典丽雅正,富含寄托的特点,认为在当时的文坛环境下,乔知之响应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初唐诗歌向盛唐诗歌过渡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西域诗是唐代诗苑中一束独具情韵的异域奇葩,其描写对象丰富独特(包括胡地风光,胡汉战争,胡人、胡马、胡酒、胡食、胡服、胡妆、胡乐、胡舞等),诗中充满浓郁的异域情调、民族风味、文化色彩。西域诗显示了唐人以昂扬奋发为基调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心灵世界的扩展,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拓展了唐诗的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唐代西域诗研究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论文对唐代西域诗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有待进一步开掘之处,并期待唐代西域诗研究新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盛唐气象非常神往,曾打算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他对唐代文学的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佛经翻译等。鲁迅关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值得再三领会,并作出必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晚清诗学大家王闿运之《唐诗选》是晚清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通过对选本所选诗歌及其评语的双重解读,不难发现该选本并非如王闿运自己所云的"不能出八代之外",亦非仅备诗歌之"美",而是一部力求展现唐代诗歌之流变、以求能为后学者呈现更多诗歌创作视角的诗歌教材,从中亦不难看出王闿运并非一食古不化墨守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文人。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一个音乐盛行的时代,唐诗对当时各种精妙的音乐作了大量出色描写。本文以借鉴唐诗创作法式为旨归,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切入,以涉及音乐的唐诗名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唐诗在音乐描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唐代科举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考试手段,诗题的命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有些出现在科举诗歌中的史事还能补正史书的遗漏。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科举诗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时政性,使其具有可贵的"诗史"意义。但作为"史"的科举诗歌,在具体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对史实的描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