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受支玉恒     
第一次听支玉恒老师的课是在1996年,印象中,清新明快是支老师教学的基调,淡雅平实是支老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时隔十年又一次亲临现场聆听支老师的课,这种感觉更加清晰了。坐在能容纳几千人的礼堂里,听支老师上语文课,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硬是要用一种美来形容它,那么,这种美是没有矫柔造作的简单朴实的美,仿佛是一首歌,歌声里没有太多的修饰,那声音完全是支老师自己的声音;又仿佛是一幅画,画面上没有过分的渲染,那色调完全是支老师自己的色调。  相似文献   

2.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3.
孟强  董晓华 《山东教育》2005,(31):22-22
近日,有幸观摩贾志敏老师执教《推敲》一课。贾老师懦雅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智慧自不待言。听贾老师的课.使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13日,我有幸得到学校的安排,和全县初中历史教师一起参加了由广西南宁市教科所组织的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这一节课是由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覃老师来讲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听完覃老师只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不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课后,我觉得耳目一新,他的课展示了新课堂、体现了教学新理念、焕发了新活力。同时.我也感慨万分:在我们广大农村学校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同样可以上好精彩且成功的新课改课。  相似文献   

5.
笔者参加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评比若干场.与在深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中发现同样的问题.即整合课不能体现”整合”的真实意涵。主要表现在有些课的整合过于牵强.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原本十分简单,教师却故弄玄虚.浪费资源。如有的老师讲”时、分的认识”.要求学生上课前人手一只钟表.这种教具学生极容易找到.用以教学直观明了.本来这就足够了.却偏偏又要放在网络环境中来上。有的老师不顾客观实际.包括学校教学设施及软件资源条件,言整合必网络.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老师在整合课教学过程中把人机交互当作调控上课时间的手段,随意性很强.人机交互流于形式。也有的老师不顾学生信息技术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中又缺乏必要的相应指导.造成“整”而不“合”,  相似文献   

6.
我曾看过支教师的许多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录像,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03年10月6日-9日,在美丽的岛城-青岛,我参加了“贺袁瑢老师八十寿辰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语文教学观摩会”,有幸第一次现场聆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7.
听了石老师的几节课.总觉得石老师的课是启发式教学的活教材。今天再次听石老师的课——《孔子拜师》的教学,石老师那种循循善诱、步步为营的启发式教学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综观整节课.可以概括为“四个重视”。  相似文献   

8.
读罢文卫星老师的课例“在双基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双基平台”,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这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现实的高三数学教学的理想范例,它必然会成为高三复习教学的一个“经典”素材.逐渐被更多的同行所参照和记忆.毋庸置疑,在大力推行数学(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数学同仁们对数学和数学教学已有了更深人的认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策略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现实,当前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能像文老师这样立足双基模块,构建学生发展平台,站在这个教学思想观念的高度来进行复习教学的课例实在太少.也因此,笔者才敢坦言,教学的这一思想观念,才是一节课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就这节课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至少我们从文老师的课例中.看到了在教学现实和理想之间探寻的思路及方法.所以,每一次拜读,似乎都能从中发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给人许多启迪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倪远霞 《快乐阅读》2011,(14):138-139
【教学背景】今天由课题组成员支老师开设了一节微型课题结题汇报课,感触颇深。于是写下了以下文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初中英语》Unit 5 Comic&Welcome部分,该部分主要谈论的是"个人能力"。在这节课中,支晓伟老师主  相似文献   

10.
近读文卫星老师的课例“抽象函数(高三复习课)”,给人的感觉是它重“双基”,又不是传统的“双基”教学;它以解题为主,又不是传统的解题教学.可以说,它超越了“双基”,也超越了解题,是数学“双基”教学和解题教学的新探索.特别是由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教学具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有幸拜读了安凤吉老师的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3课时)》,总体感觉是颇有新意.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安老师充分注意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参与、学法指导、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用意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意形式化与强调本质等,在这节课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老师在这节课中还特意准备了三个预案,这种做法正是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在当今以人为本、开放民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设好的“最优”思路进行,他们最常而且也最应按照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路来思考.这样,课堂上节外生枝的现象不仅正常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他们的最好角色是“引”,而不是“牵”.《学记》一书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张宏政老师按复习课的“五性”(重复性、概括性、系统性、综合性、反思性)特点,学习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发现式复习课设计模式,展示了一节复习课教学,初看本课例,感觉不错,内容设计完整,学生活动充分,似乎就是一节“完美”的展示课.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张宏政老师是借鉴符永平老师的复习课模式上的这节课,所以有必要对两人...  相似文献   

13.
磨课,就是教研组或备课组确定课题,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每当执教老师上完一节课,听课教师就及时对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评价,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需改进的方向,供执教老师在反思时明确问题所在,以便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进入新一轮的试教.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它是教研组的常见活动,随着新课标和校本教研推进的需要,磨课越来越成为了教师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被许多老师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语文“同上一册书”优质课评比。带着期待.带着思考.带着真诚.我认真地观摩聆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作课的老师们都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演绎着精彩的语文课堂.让我领略到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梳理思绪.从她们的教学片段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形势、新课程下的精彩课堂就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期的“课例大家评”有两篇课例,一篇是王坤老师、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这两篇课例的内容都是关于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选自本刊“2009年中学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择这样内容的两篇课例让大家点评,基本的思想是配合当前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发大家对于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名教学专家支玉恒老师借来上课的班是五年级,上的却是六年级下半期才该学的课《匆匆》。课堂上学生使用的不是教本,却是一张复印来的课。就是这张复印来的课,课前预习后也被老师收去,在上课时才又发给学生。其教学难度不言而喻。可学生对课的感悟却在支老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中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由鱼到渔     
怎样才能实现语教学的科学高效化?语教学到底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语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位语老师都十分重要,尤其是今天.在许多老师不知道语课该怎么上的今天。周学敏和潘凤湘老师用他们的实践为我们做了回答。他们的教学方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学走他们的教学之路才是语教学的正道。[编按]  相似文献   

18.
一、课题缘起:试卷讲评。一个被忽视的教学环节 说起试卷讲评,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教学情景吧! 情景1:陆教师虚心向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一直较好的韦老师学习,准备去听她的课,韦老师说:“真不好意思,今天是试卷讲评课,没什么好听的.改天你再来听吧.”  相似文献   

19.
梅震宇 《现代语文》2006,(11):19-20
【教学要点】1.熟悉课内容,把握苏州画杯的总特征。2.把握全结构,理清支章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20.
“怕作文”是老师、学生的普遍心态,“作文差”是作文教学的普遍现象。在各级公开课上,我们能看到的作文指导课也不多。然而,不久前,我们学校组织教坛新秀赴边远山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许耕老师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内容为九义教材习作训练: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他注重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教学,体现了课内课外延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前交谈,融洽师生感情,诱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往往凭着兴趣来学习,许老师利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