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00年,以华北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在“扶清灭洋”的号召下付出了血的教训。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景廷宾所领导的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的战斗口号。这一起义,既可以说是义和团的再起,又可以说是义和团从“扶清灭洋”转到“扫清灭洋”斗争的开始。它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民主革命高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2.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所提出的一个政治口号。在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口号经历了“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个阶段。本文仅对“扶清灭洋”的含义作些解析和探讨。一、扶清——含义的两重性“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内涵包括“扶清”和“灭洋”两个方面。而“扶清”具体地反映了义和团在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对清王朝所持的态度。从“反清”、“扶清”到“扫清”,我们很容易得出“清”即清王朝的结论,但是仔细研究一  相似文献   

3.
义和团运动应当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颁布“宣战”上谕为界限,划分为“扶清灭洋”和“奉旨灭洋”两个阶段。“扶清灭洋”口号体现了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的对立统一。“宣战”以后,尽管义和团运动并未改变反帝爱国的方向,但大多数义和团向封建统治阶级报名、挂号,先后打出了“奉旨”旗号,其行动已基本上听从清政府的指挥,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从而使后期的义和团运动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义和团所表现的愚昧落后性,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由“扶清灭洋”阶段发展到“奉旨灭洋”阶段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奉旨灭洋”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利用和控制,并使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实际上又成为其失败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扶清灭洋”的历史内涵□兰州市二十三中张群玲高二《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课本第五章第三节有一习题:“为什么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这一习题看似容易,但要真正答好,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  相似文献   

5.
黄炎培和宪政运动尚丁今天,我们正站在跨世纪的门槛上。回顾这二十世纪之初,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00年,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月,A国联军镇压义和团,攻陷北京。清政府在帝国主义逼迫...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义和团所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历来众说纷纭。而正确评价这一口号,对于我们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总结义和团运动的经验教训,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扶清灭洋”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次单纯的农民反帝运动  相似文献   

7.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兴起和高涨过程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口号,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运动,有着重要的关系。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不乏注意,而且见仁见智,多有争论。笔者不揣谫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志们。 (一)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扶清灭洋”。这个口号是随着义和团的兴起而提出,又随着义和团的发展而传播开的。1898年9月21日,赵三多领导义和拳三千余人,在山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火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9.
100年前,正当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义和团运动轰然发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其中“灭洋”口号的提出,包含了多重历史内容。“灭洋”口号的提出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灭洋”口号虽有其正义的一面,但又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它带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义和团运动是具有盲目排外倾向的反帝爱国运动,以“灭洋”为口号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又加上“扶清”,成为“扶清灭洋”呢?本文准备通过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的历史和地主阶级在反教会斗争中的影响,对这一口号的渊源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农民为主体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人民在这次斗争中,以大刀、长矛抵抗那以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八国联军,显示了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意志。虽然这个运动失败了,但是它震动了中外反动派,并粉碎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迷梦。中国人民就以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开了二十世纪亚洲人民反帝革命大风暴的序幕,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解放以来,我国史学界大力开展了对义和团的调查研究和讨论,其中关于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是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一般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下述三种意见:一是义和团被清政府欺骗利用所提出的口号:二是财主、绅士、举人等伪义和团为了保护其财产、名  相似文献   

12.
五月十三月,历史专业七八级,就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展开学术讨论。大家对义和团运动是否带有反封建性质的问题,争论最为激烈。有的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带有反封建,因它本身是一次封建运动,“扶清灭洋”口号不是一种策略,而是反映了义和团的真实面目和要求。部分同学则持相反意见。有的还对《历史研究》八○年第一期上王致中同志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想就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以及“扶清灭洋”口号等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请同志们指正。一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又名梅花拳,后来改称义和团。关于义和拳名称改变的时间,一些同志认为是在1899年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期间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的。这种说法与《清史稿·毓贤传》的记载“毓贤为更名曰‘团’,团建旗帜,皆署‘毓’字”,相吻合。另外,像刘孟扬的《天津拳匪变乱纪事》、鹿完天的《庚子北京事变纪略》等书也是这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自发的农民爱国运动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运动的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坚决反帝的爱国运动并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相似文献   

15.
扶清灭洋 历史课上,老师提问两个昏 昏欲睡的同学:“符清亮同学,你 来回答义和团最先兴起于哪个地 方?”“山东。”老师又问:“张洋同 学,你同意吗?”张洋擦了擦嘴 角的口水:“不对,是广东。”老师 转向全班同学:“你们说谁的答案 正确?”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 道:“扶清灭洋。” 笨鸟先飞 语文课上,老师对同学们说:“知道自己比别人差不要紧,只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就一定可 以取得胜利。” “不一定吧?”一位同学小声 嘀咕,“在昨天的校运会百米跑 比赛中,我就是因为屡屡‘笨鸟 先飞’而被取消参赛资格的!” …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以农民为主体力量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之所以给义和团运动下这样的结论,正是学术界秉着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理论这把尺度,给这场运动做的一个公正评价.须知,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年代,帝国主义理论还未形成,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何为帝国主义,因此当时的舆论界很少能够对义和团运动做出像无产阶级那样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阶级偏见,目义和团为“拳匪”,为“暴乱”,过分夸大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愚昧,不能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根源.现以帝国主义的理论视角,重新检视义和团运动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分析义和团运动对国人关于帝国主义概念理解的影响、义和团“灭洋”视野下的帝国主义观和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暴露,以期加深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质理论断定的理解,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可划分为两大类别五个层次。义和团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绝非仅仅是一般下层民众的爱国主义,统治阶级顽固守旧派默许乃至公开支持义和团“灭洋”,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近代中国的“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扶清灭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学术救国,以及各种启蒙、维新和革命,都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类别和层次的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不同,各具其时代进步性、局限性与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多少仁人志士,多少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幻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的“太平天国”;到戊戌维新的志士们从西方搬来“进化论”,希望依靠“开明”的皇帝,自上而下的推新变法,甚至幻想依靠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变法主张而达到富强目的的维新变法;再到群众性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以至到推翻封建王朝,结束二千多年帝制的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领袖…  相似文献   

19.
对义和团反帝排外思想,学界看法大体一致,但仍存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再探讨,提出了对义和团“仇教”、“灭洋”认识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毓贤属于清流派,主张尊王攘夷,扶清灭洋。他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危及立国根本。只有闭关锁国,才能永享太平。把正义的反侵略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不断前进的时代.终于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