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历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变化多样,同一个朝代前期和后期也不一样。“古者田皆在官”,“后世田有官民之分”.我国古代同时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自耕农的土地。在封建社会里,国有土地和地主的土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就阶级内容而言,均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所占有,都是对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的手段;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虽然均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范畴,但在性质上,两者却截然不同。地主的土地是所有者对佃农进行剥削的物质基础,自耕农的小块土地则是地主阶级及其政府掠夺、榨取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在今日史学界中已经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热烈了,大致可归为下列几种看法:(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形式的所有制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是作为地主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或者说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隐蔽方式。(二)主张均田制破环以前占主导形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破坏以后占主导形式的则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三)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主导形式的所有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一论点,在讨论中有  相似文献   

3.
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汉时期,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萌芽于西汉末年的封建庄园,作为大土地所有制的一种经营方式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这是东汉时期突出的历史问题之一。但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是不是封  相似文献   

4.
"地主"作为一个文学叙述的对象,在不同时期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呈现。文章主要对50年代抗战小说中的地主形象的独特性和形成的背景原因做出论述。分析了其中没有独特个性、只有雷同特征、类型化的"汉奸地主"形象,指出了这一地主形象契合了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土地政策,契合了人们对土地的渴求、对原来土地占有者仇恨的心理。正是在这种背景中,出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地主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唐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宋代是沿着中唐以后的路线发展的。关于这一变革的具体内容,目前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庄园制的发达,而另一部分史学家则认为是世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兴起。我同意后一种意见。我认为北宋以后,沿着中唐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趋势,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标志是足以反映依附关系减轻的租佃关系已正式而普遍地立了。在宋代,不仅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变化,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国家土地所有制也起了相应的变化。这  相似文献   

6.
西晋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度依然严重存在。奴隶制的存在是否给西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奴隶制的严重存在 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是以佃客劳动为基础和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的“田宅称是”,其田园“周遍天下”①;(二)、耕种地主土地的劳动者称为佃客,“客皆注家籍”②,对地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三)、佃客主要受地主的实物地租剥削,“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③。由于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简称其为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經济危机的特点我國封建社会的經济危机是我國封建生產关系在运动發展过程中的必然產物,所以在討論这一問題时,必須首先对我國封建社会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所認識。我國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篇文章中,我將在这一論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經济規律的特点及有关諸問题。每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义都在不同程度上給与地主階級及地主政权以一定的打击,广大的農民往往在推翻旧王朝以后占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土地可以買賣,这与欧洲的世襲領地制是迴然不同的。恩格斯會經指出:‘对于一切以商  相似文献   

8.
造成中国古代和近代分裂割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那么如何理解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呢?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方式: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农产品。封建生产关系是指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要向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而封建王朝的政府财政收入也是来自剥削农民,政府与地主便存在利益冲突。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都要将以前因战乱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9.
1946年12月13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是陕甘宁边区由减租减息向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土地政策。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土地征购的范围、地价的评定、土地的承购和分配原则、土地公债的清偿办法等,条例的颁布彻底解决边区的土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其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答:“照旧交粮纳税”和“着佃交粮”都是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前者是国家允许地主向佃户收租,再由地主向国家完纳钱粮。后者是国家不通过地主而直接向佃户收取钱粮。“照旧交粮纳税”实际上是承认地主的存在,“着佃交粮”则是不承认地主的存在,太平天国同时实行这两种办法,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互相补充的。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并不多,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要佃地主的田来耕种,被称为“佃户”。佃户每年要把所收获的农产品拿出一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处祖国腹地的河南,地权在集中下又呈不同的态势:地主占有的土地较此前有所降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日趋增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地主靠出租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实物地租占有极大份额;农业商品化生产虽有发展,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显得十分微弱。农村经济呈现日趋衰退的态势。这些情况表明,只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农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2.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 2 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时 4 0年 ,约移民 32万。为了给移民提供所谓的“生存”基础和条件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疯狂的土地掠夺 ,多数移民成为食利地主。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的险恶目的是改变中国东北的民族构成和土地占有关系 ,最终使中国东北日本化。  相似文献   

13.
莒南县是抗战初期开辟的革命老区。特殊的土地占有和租佃方式使莒南农民各个阶层在土地使用上产生了极大悬殊,富农大量租入土地,采用雇工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广大贫农耕地极其缺乏;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莒南发动了拔地斗争,将地主大佃户的土地拔出分租给贫民耕种;拔地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但却沉重打击了初具规模的富农经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简约易行,效率优先,以调整经济关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平和务实地变革旧的土地所有制。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深远的。这一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对于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七大确定在抗战胜利后要以适当方式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为了适应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势,开始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新方式。1946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没有在解放区普遍推行就于1947年5月被废止。在解放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最终放弃这一政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应否定当时实施有偿赎买地主土地政策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政府统计的田赋收入由约0.3亿两渐增至0.5亿两,而实际征收的田赋估计要增加1倍。与此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业产值也有明显的增长,清末实际征收的田赋额尚不到农业产值的3%。从这一角度看,田赋负担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由于耕地占有不均,大量的农业剩余为封建地主所有。此外,由于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和人均农业产出的下降,晚清田赋实际负担水平较清代前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观点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族田是宗族内部结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是维持宗族的经济手段和财源。 2 0世纪上半期 ,族田在中国农村区域一定程度的继续存在 ,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促使了无地农民在数量上的增多 ,而且还直接促使无地农民与宗族发生更为深刻的经济关系。而宗族则通过拥有一定数量的族田产生出一批以掌握祠产为特征的地主。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 ,对待族田的基本政策是进行没收与重新分配 ,以此来消灭被视为是与革命势力和目标格格不入的封建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正是这种带有决定意义的政策的实施 ,使宗族制度在当时中国农村社会遭到了最为严厉的打击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南阳县在20世纪30年代之初,着手对全县混乱的地籍、田赋情况进行整理,首先进行土地陈报,继而进行土地清丈等实际测算登记工作,对全县的地貌地质、耕地面积、保甲里数等情况进行详细核查,历时数年,最终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厘定地籍产权,划分土地等级,整理田赋数额,进而规范了田赋的征收机制。  相似文献   

19.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中共在土改过程中通过访贫问苦、诉苦运动、挖苦根等一系列思想层面上的动员方法,以及划成分、斗地主、分果实等实践层面上的动员策略,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农民动员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而且对乡村权力的重构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的改变影响深远。农民动员策略对我们今天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