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古直(1885-1959),字公愚,號層冰,廣東梅縣人。生於耕讀之家,自幼即熟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師從羅翙雲、謝吉我兩先生,專心研讀《十三經》《資治通鑒》《昭明文選》等典籍。青年時深受民族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討袁護法等政治活動。先後創辦了梅州高等小學、梅縣梅州中學、滂溪小學、龍文公學等學校,爲提升家鄉的基礎教育殫精竭力。辭任高要縣長後,獲聘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任、教授,從事中文教育十餘年。1949年後,供職於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并擔任省政協委員。一生爲家國,爲教育,爲學術,著述亦豐。撰有《陶靖節詩箋》《陶靖節年譜》《鍾記室詩品箋》《諸葛忠武侯年譜》《汪容甫文箋》《漢詩研究》《漢詩辯證》《曹子建詩箋》《曹子建年譜》《阮嗣宗詩箋》《文心雕龍箋》《人境廬詩草箋注》《客人三先生詩選》《客人駢文選》《客人對》等五十多部著作,是魏晋南北朝文學研究、客家學研究的專家。  相似文献   

2.
龔鵬程 《中国文化》2022,(2):148-155
中國是世界原創意義上最早發明樂譜的兩個國家之一。近來由於受日本回傳中土的文字讀《碣石調·幽蘭》之誤導,受衆普遍認爲唐代卷子本《碣石調·幽蘭譜》爲中國現存的最早樂譜。綜括對史書、宗教、音樂等歷史和文獻的梳理考證,本文揭示了中國現存最早最有用之樂譜,是歌唱《詩經》的聲曲折譜,并以步虚詞曲等形式在道教和民間祭祀音樂中傳承不絶。這一鈎沉索隱,不僅將中國樂譜的存世歷史上推了千年之久,而且在跨學科研究中國早期音樂方面“示來者以軌則”,具有創新價值和典範意義。  相似文献   

3.
柳詒徵是最早提倡研究家譜者之一,曾撰<族譜研究舉例>論文,刊於<國學圖書館第四年刊>.(收入<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在這篇論文中,他將王祖畲所輯<太倉太原王氏宗譜>(寫本),改編為圖表.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中華書局出版《劉永濟集》,《誦帚詞集 雲巢詩存》一册附有《劉永濟先生年譜》(以下簡稱《年譜》),其中多處引用繆鉞先生致劉永濟先生的書札,而疏誤頗多,以下分類辨之.  相似文献   

5.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從一九二○年代後期始,夏先生專攻詞學,歷任之江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勤勉敬業,著作等身,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姜白石詞編年箋校》等多種傳世,在詞人年譜、詞論、詞史、詞樂、詞律、詞譜及詞籍箋校等方面均有突破性成果,兼為傳統詞學的總結者與現代詞學的奠基人之一,誠不愧"一代詞宗"之盛譽.  相似文献   

6.
前年秋天,我曾在《光明日報》寫過一篇小文,簡要介紹了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耆夜》①幸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現在該篇竹簡的圖版和考釋,已在20 1 0年底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内發表②.這裏想就有關這篇簡文的一些問題,特别是篇中的《蟋蟀》詩,作進一步的討論.  相似文献   

7.
黎嵩按:卞孝萱教授於二○○九年九月五日遽歸道山,本文竣稿於七月末,經先師手訂,爲最後之遺著.謹誌,以寄哀思. 我們在無錫市圖書館古籍部閲讀了<錢氏宗譜>影印本.該譜扉頁題"光緒辛巳歲重輯","錢氏文林公支宗譜","義莊藏板".卷首<目次>又題"錢氏湖頭宗譜".上卷八卷,首一卷,錄譜序、像贊、圖考、碑記、墓案、墓誌、傳狀、壽序、塋圖等文獻.下卷十一卷,首末各一卷,绿各分支譜牒.上下卷之板刻字體,均有纖細及寬大方正兩種分别.字體纖細者版芯題有"錦樹堂"三字;字體寬大方正者則無,據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三德支聯名共識,推知該譜字體纖細者爲北錢意香宗長所刻,字體寬大方正者爲三德支所刻.  相似文献   

8.
一前年秋天,我曾在《《光明日报》写过一篇小文,简要介绍了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的《耆夜》①幸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现在该篇竹简的图版和考释,已在2010年底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内发表②。这里想就有关这篇简文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篇中的《蟋蟀》诗,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尹波  郭齊 《中国文化》2021,(1):422-434
現存題爲朱熹所作家譜、族譜序跋隨處可見,影響很大,但絶大部分出於僞托,往往千篇一律,老生常談,内容空洞,文辭拙劣.間有作僞手法高巧者,蛛絲馬迹,繭絲牛毛,甚難剖判,既有辱前賢,又貽誤後人.本文對近年來陸續接觸到而未經甄别的部分朱熹序跋逐一作了考辨,公諸於世,以免以訛傳訛,貽誤世人.  相似文献   

10.
正余所治學,早年為古典文學和文學思想史,特別對《紅樓夢》與明清文學思潮用力較多。現當代文學和文學理論也曾涉獵,出版過幾種論著。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轉入學術史和思想史研究。引領我"出文入史"的是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三位學術大師。讀他們的書,如醉如痴,足以忘我,結果自己不想寫文章了。於是編纂了一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收晚清民國以還現代學者的著作四十四家、三十五卷、兩千多萬字,1997年出版,歷時七年時光。好處是使我有機會系統接觸現代學術的譜系,王、陳、錢之外的其他學者,也成了我熟悉的前輩老師。此處"老師"一詞,我  相似文献   

11.
十七世紀初的陽明學者周汝登一貫致力於構建陽明學派的系譜。萬曆四十二年,周汝登在南京建陽明祠,講學之餘,隆其祭祀,以陽明"及門之盛"比"杏壇之風",仿文廟之制而將陽明及門弟子、私淑門人配享堂內及兩廡。南京陽明祠雖然在明代存續時間不長,却是晚明陽明後學對其自身學派系譜化的一次嘗試,反映了陽明後學在晚明批評頗多的情境下試圖從"學"的角度强化陽明學的地位和學派認同。  相似文献   

12.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13.
花譜,花譜,艷絕秦宫歌舞。幾多玉暖香温,惹得游人斷魂。魂斷,魂斷,紙上呼來如見。[清同治]羊城聽春樓主《調笑令》二十世紀的學者在研究清代戲曲評論著作一一尤其是京劇在北京的強勁崛起之後的戲曲論著時,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尷尬:清代的戲曲論著很不能說是少,至少是比曲論相當繁榮的明代在數量上多出許多,但是讓學者頭疼的是,其內容跟明代士人之熱衷於考字論調,校聲度曲的興趣卻很不一樣,往往很難準確地把它們定義為戲曲論  相似文献   

14.
论班彪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彪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千百年来多被忽视。本文试就其赋 ,略谈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班彪“才高而好述作” ,但其作品数量不多。“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旧唐志》载“班彪集二卷” ,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则更少。今天所能见者 ,仅《北征赋》、《悼离骚》、《览海赋》和《冀州赋》。就在这本来不多的几篇当中 ,除《文选》完整地保存了《北征赋》外 ,后三者若非唐代类书保留片断 ,恐怕早已灰飞烟灭。对于班彪的赋作 ,我想从现存的三篇佚文谈起。《悼离骚》残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冀州赋》残文大段见于《艺文类聚》卷六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蟋蟀文化孟昭连蟋蟀是一种常见昆虫。《辞海》上是这样介绍的:“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  相似文献   

16.
學界對於《詩經》的研究持續了兩千餘載,學者們從史學、文學、詩學、經學等諸領域進行把握,可謂精深而周致.音樂學界通過“歌詞”把握音樂的結構意義,亦有相當收獲.由於兩周不具備記錄音樂本體之旋律音調的條件,這焉後人認知這一時期的樂文化造成局限.音樂學界與大學術界研究《詩經》所面對的文獻具有同一性,由於樂轉瞬即逝的“時空特性”,在缺乏有效記錄手段的情狀下對樂本體深入研究困難重重,只有透過文字去揣測樂之存在以及時人對樂之理解.樂是兩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詩》《書》《禮》《易》《樂》《春秋》,爲“六經”之一種.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18.
自《五子之歌》直云"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尚書·五子之歌》)先秦思想文化史上鮮明中國問題背景的民本主義命題逐漸清晰塑形,至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則進一步演繹出繁富的民本主義言說譜系.由於這一龐大言說譜系與西學東遷中輸入中國的現代民本主義知識框架并無邊際關係和因沿脉絡,所以我們將其定位於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民本主義.  相似文献   

19.
文長書畫的來源徐文長善書法。陶望齡《徐文長傳》謂 渭於行草書尤精奇偉傑。嘗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識者許之。袁宏道《徐文長傳》云: 文長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子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决當在王雅宜、文徵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也。陶望齡謂文長“其論書主於運筆,大概仿諸米氏云”。黃汝亨《徐文長集序》謂:“書似米顛,而稜稜散散過之,要皆如其人而止”。文長書受米字的影響是明顯的,但不主一家。文長題跋,屢次提到南宮,但並不特別地推崇,以为是天下一人。他對宋以後諸家書的評價是公正客觀的,不立門戶。《徐文長逸稿·評字》:  相似文献   

20.
鄭培凱 《中国文化》2022,(2):161-165
<正>一韓愈(768-824)作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說他文章蓋世,大槪反對的人不會太多。蘇軾晚年寫過《潮州韓文公廟碑》,說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地位可以直追孔孟了。小時候最熟悉的文章,是《古文觀止》選的《原道》《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郞文》《祭鰐魚文》等篇,有時還被老師隨機抓去當堂背誦,背不出來要打板子,製造了一些童年的心理創傷,所以,最記得他說的“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心中萌發幸災樂禍念頭,滿足童稚卻邪惡的報復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