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或者认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对孔子的评价带有“主观随意性”,或者认为“五四”否定孔子是错误的,而郭沫若对孔子的崇高评价是科学的。这两种对立着的观念都只看到了郭沫若对孔予以及儒家文化崇拜的一个方面,而没有从两者的内在联系上深刻把握郭沫若对孔子选择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认同,是他生活体验的选择、文化创造的选择和国学研究的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成林 《师道》2006,(3):60-60
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  相似文献   

3.
一、从古今中外,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重要性。早在两干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人施教这一原则。他非常重视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意思是对一个人,看他的日常行动,观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意志的所向,他还有什么隐匿的呢?孔子对他相从的十名弟子,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而且,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是不是有闻即应去实行呢?孔子答道,有父兄在,应当禀命而行,怎能有闻即行呢?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听他这话,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有求实精神的教育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看看他所“知”的是什么,所“不知”的又是什么,就可揭穿他的骗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孔子宣称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它了.宇宙间真的有所谓“天命”么?根本没有.看,天地间本来没有的,他却宣称自己知道了,这岂不是骗人的鬼话!他捏造这个“天命”做什么?用来愚弄奴隶,恐吓民众,妄图使受剥削者永远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我们再来看看他所“不知”的又是什么?《论语·先进》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和“死”,都是孔子所不知道的.但他当着学生的面并没有“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懂”;而是  相似文献   

5.
陈平过河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该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做人要厚道     
其实孔子给我们的做人标准是什么呢?他没有说你要追缅古圣先贤,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说的就在现世,就在此际,就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过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幽默很少为人论及 ,孔子的文化形象也为人们所忽略 ,在人们的心中 ,孔子是一位高高在上不苟笑的师长 ,历代君王所推崇的圣人。但是 ,生活之中的孔子却是一位活生生的人 ,他有喜怒哀乐 ,也有七情六欲 ,还有得志与失意。孔子既是一位自强不息的长者 ,又是一位豁达、闲适的贤者 ,更是一位超脱的、俳谐不羁的智者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孔子颇含讥讽,郭沫若对孔子则大加颂扬。鲁迅将批孔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击复古逆流、剖析国民劣根性相结合。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批孔,但从未一棍子打死孔子。郭沫若对孔子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几个阶段。二十年代初,孔子是同歌德一样属于“球形发展的天才”;到了中期,就发展为“共产主义者、大同主义者”,马克思的“老同志”;此后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称道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要想知道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不研究孔子的思想,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那么,对孔子的思想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他的思想和后继者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他们的思想在汉以后对封建政权主要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守旧的。他维护旧的礼乐制度,认为不可逾越。他所一再强调的“礼”,乃是周公参酌殷礼而制订的周礼(及仪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相似文献   

10.
徐国平 《南昌教育》2004,(10):10-11
清朝教育家戴震,少年时就是一个善问乾。据说,他10岁时,老师给他上课,《大学》所写乃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下来的?他反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朱熹在注释里说的。”师答。“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南宋时人”,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东周时人”。“东周和南宋相隔多少年?”“两千多年”,“既然两个相隔两千多年,朱熹何以知  相似文献   

11.
假如问:中国儒家学说的源头是哪一本书?一般人都能答上来:《论语》。《论语》是辑录孔子的言论的一本书。平日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上课和生活,他的重要的言论被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书。如果接着问:《论语》里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谈起“启发式”教学,不能不追溯到孔丘。时至今日,克服实际工作中的“注入式”倾向尚且不易,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有如此见解,如此教例,实堪钦佩。问题在于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是什么?他是怎样“启发”学生的?为什么在他那个时代就能实行启发教学而如今倒成为教学上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3.
趣味谜语     
少年“谜”倒孔夫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学识渊博,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但他也有被人难倒的时候。一年春节过后,孔子来到燕国,突然有一少年拦住马车,上前说道“:我叫项方,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子笑着说“: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方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说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项方摇头喊道:“不对!”接着得意地说出四物。孔夫子感慨地说:“后生可畏啊!”你知道项方说的是哪四物呢?谜底:井水萤火枯树雪花蒲松龄戏弄老财主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满怀抱负,只可惜…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经典篇目《沂水春风》时,学生往往有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对于子路和冉有的治国设想,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公西华为什么只想做一个小相?孔子赞同曾皙什么?孔子的理想具体又是什么?对此,我想用关联阅读的方法,结合《论语》中的条目以及其他文化经典作品的内容,用文本来解读文本,搭设一个探究儒家思想的支架。一聚焦人物,结合儒家"为政"的原则,分析治国设想子路和冉有在谈自己的理想时,都谈到了治理国家,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只有两句话。他对子路的态度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所尊奉的“万世师表”,他的地位历二千余年而不衰,这个奥秘何在呢?根据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的粗略考查,这是由于他的“忠君”主张成为封建伦常之首,封建国家为了麻醉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利用经汉儒歪曲、改造过的孔子的忠君思想来为其服务,这就是孔子成为封建社会所崇奉的大成至圣先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孔子忠君思想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呢?是不是与封建社会中纲常礼教完全相一致呢?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人们便误认为他的学说就是封建经济基础上树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为了有助于对孔子思想的阶级属性进行探索,特对其忠君思想作如下的辨析。  相似文献   

16.
论语     
《论语》是一部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书,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看作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的内容是什么呢?《论语》是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对话。孔子经常向学生们讲些大道理、小道理,学生听了觉得很好,于是有的学生就记了下来。最初记下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不断地温习,就像我们在课堂上记笔记一样。时间长了,记得多了,大家觉得应该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于是,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就把孔老夫子的语录编成了书,就是这里提到的《论语》。那么孔子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话就这么重要?孔子在封建时代被称为圣人。圣人可不得了…  相似文献   

17.
郭晓丹 《考试周刊》2012,(39):186-186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世界上也很受欢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他的各种理论影响了整个中国人民的思想,他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在陕北,求学在关中,工作在陕南,一线三点轮流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没有金钱依托的情况下,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成为全地区师生所推崇的陕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呢?我们本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典故三则     
出类拔萃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释义延伸】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孔子非常推崇。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来,一向被反动统治阶级吹捧为“万世师表”的孔老二,到底为哪个阶级办教育?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实质是什么?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孔子为挽回奴隶主阶级已失去的“天堂”而卖力至死。他的一生抓了两件书:一是抓政权,走南窜北,奔走钻营,积极进行反革命复辟活动。二是抓意识形态,聚徒讲学,办了一所私塾,为奴隶主阶级培养反动官僚,输送反革命人材;编书立说,创立儒家学派,以古非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