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学界对于其真实性、写作年代、主旨等长期聚讼不休,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其主旨不能过分拔高,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并非小说的主旨,实际上集中在鞭挞李益的负心、同情霍小玉的不幸,即"始乱终弃",这也是古代小说常见的传统主题模式;而故事同时反映了晚唐时期门阀意识的淡薄,和唐前、中期强烈的门阀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学界向来有一个"共识",即认为西方小说和戏剧以悲剧见长,而中国则无真正的悲剧作品。这是误识,其实《霍小玉传》正是一部深刻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同时代的《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等方面也表现出两位作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杨芸 《文学教育(上)》2008,(15):134-135
唐传奇中表现士人与地位较低女子恋爱的小说颇多,《李娃传》和《霍小玉传》都是其中的名篇,但是结局却不同,一是喜剧、一是悲剧。从郑生和李益两位男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士人心中对浪漫爱情的渴求,但他们的婚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却受到门阀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毛诗故训传》、《诗集传》和《毛诗传笺通释》对《诗经·邶风·静女》首章的诠释,对比性地探讨《诗经》研究范式的差异,并进一步解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两篇独放异彩的作品,巨大的悲剧力量、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它们千百年来广受赞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作品中写了大量与社会舆论有关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唐传奇中是比较少见的。本文结合唐代社会现实及价值评判标准,兼顾作者的具体创作背景,比较两部作品中的社会舆论,并对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分"舆论的介入及其倾向"、"舆论呈现之不合理性"、"舆论倾向不同探源"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力求从这个角度对作品做出比较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霍小玉传》描写的故事凄婉动人,似乎未脱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模式,但是悲剧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唐代社会推崇的门阀观念。作者对霍小玉的同情赞美和对李益的批判憎恶都是自觉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但他在其中不自觉展示出的社会因素,即爱情可以自由而婚姻必须注重家世利益,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描写情节的同时,对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8.
王莹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82-83,88
古添洪总结格雷玛斯的三种叙事结构模式(实践、契约、离合)于一者,即契约型。本文运用这一结论对唐传奇中的传世名作《霍小玉传》和《李娃传》进行结构主义分析。在细细梳理作品中所存在的契约关系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契约中所暗含的冲突以及冲突对作品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紫钗记》在保留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同时,再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别开生面地演绎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提升了小说文本的艺术内涵。就其主人公塑造而言,霍小玉的身份因母亲加冕而成为光彩照人的大家闺秀,上演的是一见钟情、一往深情、无怨无恨的角色。男主人公李益也由小说中的负情薄幸郎,改写为多才至诚的君子,了却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紫钗记》别于唐人传奇故事原本,亦别于汤显祖自己早年本于传奇的剧作《紫箫记》,人物性格的全新大改造,改悲剧而为大团圆,盖汤氏“尚情”以至褒扬“至情”戏剧观之必然。惟其如是,方成其“临川四梦”格局。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爱情三部曲包括《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爱情题材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唐传奇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位女性形象为例,试图通过唐传奇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个典型市井女性,即李娃、霍小玉、崔莺莺的悲剧形象来探寻女性形象悲剧性的根源及其主客观表现,旨在反思女性悲剧形象对当代女性探寻自我出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情节多取自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文章试通过对比《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改造,对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之思想倾向与创作意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相似文献   

12.
唐宋之际,传奇作者开始较多关注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女性由此进入传奇并成为主角。《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分别是唐、宋传奇的优秀作品,从《霍小玉传》到《谭意歌记》足以见出埋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逐渐复苏。本文从《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的对比入手,分析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呈现及其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霍小玉不是妓女,而是被封建贵族遗弃的贵族,是正逐步融入市民阶层的城市贵族;霍小玉的悲剧与社会与时代固然有关系,而直接和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李益个人,其所以负心,主要是缘于软弱和自私。小说的主题是在男女情感的视域下,探讨什么是"丈夫(男人)"和怎样去做"丈夫(男人)"的问题,旨在教谕文人士子们:女子本性柔弱、痴情而善良,为女子所倾心的文人才士务须珍视她们的爱,对她们的爱负责任,随意作践和伤害她们和她们的爱,到头来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霍小玉传》的思想价值,一是揭露了封建文人轻视和践踏妇女的罪恶,反映了封建时代一部分进步文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二是揭示了"礼"与"情"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礼教害人的残酷现实;三是揭示了市民阶层对现实社会的一定超越,反映了唐代市民思想解放的程度;四是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事实婚姻的漠视,反映了"始乱终弃"悲剧不断上演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霍小玉传》和《谭意哥记》是唐、宋传奇中的代表性作品,主人公霍小玉和谭意哥也是传奇小说中青楼女子的典型代表。由于题材相近,霍小玉和谭意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虽沦落风尘却久存从良之志;对妓女的现实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忠于爱情等。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两人在性格和结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霍小玉温柔多情而不乏执着刚烈,谭意哥则温柔痴情且守节重礼;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报复李益的负心;谭意哥则苦志守节并最终得以夫妻团圆。  相似文献   

15.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朱熹《诗集传》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早有公论,本文仅将论题锁定于《诗集传》训诂中的几个方面,如"叶音"说、评《序》、"淫诗"说与文学解诗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上,试以另一种研究视角,客观审视朱子集传的训诂得失。  相似文献   

17.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传记还指出《谷》所写的故事实际上是路翎1940年初与李露玲在合川县育才学校时期的一段爱情纠葛,而《云雀》是以路翎的好友阿龙的妻子张瑞为原型所写的反映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故事。朱珩青《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在于为证明路翎小说的自传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同时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了恰当的注脚。  相似文献   

18.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