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2.
吕志峰 《语文学习》2010,(1):43-43,46
问:《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对“急人之困”之“急”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着急”,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急”,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3.
一部《金瓶梅》,竟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以至于这部书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如此大的心理差异:有人将这部书视作是“坏人心术”、“决当焚之”的诲淫之作,有人却认为是“云霞满纸”的“逸典”,是“稗官之上乘”。有人(如明人袁中郎)称赞其“第睹数卷,甚奇快”,而同时的李日华则认为“大抵市浑之极秽者耳,而锋焰远逊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有人认为它过多的秽亵描写会坏人心术,故以“淫书”目之;有人认为它意在揭露,且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本质,因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艺术巨制”!有人认为它忽略作品倾向性的客观主义,以及描写上的很少由表及里、深入本质,使之沦为中国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标本”。我认为,重要的工作并不在于下简单的结论,而在于对《金瓶梅》本身作深入研究。本文拟就《金瓶梅》的情感特性与兰陵笑笑生的创作动机,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宋献普 《学语文》2021,(1):91-92
《山居秋暝》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下渔舟”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渔船顺流而下,有人认为是渔船归来,有人认为指渔舟下水捕鱼。笔者从训诂学、诗歌意境、画面布局等角度分析,以为“下”释作“下水捕鱼”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6.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对李商隐《嫦娥》一诗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自比有才反致流落不遇”,有人认为是嘲讽思凡的女道士,有人认为是悼念亡妇,有人认为是写“相思一夜不寐”,有人认为是写思忆之情,如此等等。撇开对诗歌主题的猜测,体味诗中的感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满怀孤寂无人诉,欲语还休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开篇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有人认为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只是在论述从师的…些道理而已。而笔者认为,要查清《师说》中哪一句话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采取类似确定一个新的物种属于什么纲目的方法,从论点的定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本源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具备论点特征又为论据所证明的观点,必然就可认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据此,笔者对《师说》中心论点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士婚礼》中,婿到女方家后要行再拜稽首之礼,对于婿所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新妇,有人认为是新妇之父母,有人认为是新妇的祖先。历代礼家对此争论不休,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致的答案。经考证,婿所拜为新妇之父母的观点与《士婚礼》实行的时代最接近,与《仪礼》经文有很大的契合性,并与婚礼的礼仪情境相符合,因此是三种观点中最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至情至理     
写文章企望有“至情至理”,这是每一个爱好舞文弄墨者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朱自清的《背影》,有人认为表达了父子情深,而曾经有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誉的康生则认为体现了小资产阶级情调。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佛道,有人说是自然之道,有人说是儒道,本文认为这个“道”是刘勰自己所体认到的自然人性之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混和体。  相似文献   

12.
在《国语·齐语》中有“令夫士,群萃而州处……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一段话,《管子·小匡》中也有基本相同的文字。这里的“士”,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曾译为“士人”,而我认为当时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两袖清风”一语的出处,一般都认为出自明代于谦的诗中,以后又有人认为最早见于元代魏初之诗,这些皆持之有据。去年第10期《文史知识》杂志曾发表文章为此语辩析考证。文章认为,“两袖清风”的本义是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它最早见于元代陈荃的《夷白齐稿》卷11《次韵  相似文献   

15.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太白山记》(以下简称《太白》)被人誉为“新聊斋”、“禅宗体小说”,也有人以“气功文学”目之者。笔者认为,将《太白》看作寓言,或可洞见别一天地。  相似文献   

17.
一、释“帅”《国语·越语》中有这么一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有人认为“帅”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帅”在句中是否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探讨。有人把“帅”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能是把“帅”看成“元帅”、“将帅”的“帅”。  相似文献   

18.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9.
教育,似乎是电影中永远经典的话题:既有感人肺腑的《生命因你而动听》,也有轻松爆笑的《摇滚校园》,其中最经典的要数罗宾·威廉斯的《死亡诗社》,这不,连大名鼎鼎的朱莉亚·罗伯茨也要来过把瘾。对于大嘴美人领衔主演的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认为是她的咸鱼翻生之作,因她近年正遭遇事业瓶颈,也有人认为该片既春风化雨又励志,是一部很有看头的人性之作,极有可能问鼎今年的奥斯卡。当然也有人认为它过于温情甜腻。无论如何,青春校园片总能勾起人们对那段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说法,都在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平原地带找马陵之战的战址,有人说在大名附近的元城,有人说在古鄄城或濮州,有人说在范县,有人说在莘县。1972年山东临沂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不但证明了孙武、孙膑各有其人,佚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实有其书,还提供了有关马陵之战的两则新信息。该书中有一篇《陈忌问垒》,就是陈忌与孙膑对马陵之战中孙膑战术部署的问答。陈忌即田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马陵之战日:“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认为齐军大将为田忌,本篇却证明田忌并未参加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