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我国关于美国大学排行历史的研究仍是空白。本文对美国大学排行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通过剖析每个阶段的典型个案,揭示美国大学排行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大学排行的关注,多是从排行本身的利弊、如何完善以及对大学与社会的影响方面,而较少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排行的影响。实际上,大学排行对某些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在择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同时,大学排行对来自排行中大学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文章以美国大学排行对学生的影响为参照,以期能折射出我国大学排行在学生择校、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大学排行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排行的分类标准、指标选择、可信度、变化和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比较了关中两国大学排行的异同,提出了可供我国大学排行借鉴的几个方面,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排行成为一种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文化差异是最内源性、最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本文从文化视角入手,通过与极富特色的美国大学排行相比较,力图找出中美两国大学排行的差异,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学排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一系列指数、标准和特定程序对各大学进行量化分析与排行。该刊大学排行的高供需与大学间的竞争需求、学生及家长的信息需求及媒体自身的发展紧密相关。排行变量的适切性、排行名次的回复性、排行榜的预测性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大学排行起源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其排行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及其家长明智地选择所要就读的学院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信息;排行强调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关注教育质量。研究其排行指标体系有助于我国大学排行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排行评估起源于美国,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以下简称美新社)首次对美国大学进行排行评估,之后英国《泰晤士报》、德国《明镜周刊》和日本《钻石周刊》等知名媒体,相继展开了对大学的排行评估,大学排行评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本文力图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分析我国的大学排行评估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排行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及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排行在传统上属于社会评估范畴。近年来,由于多主体的参与与高校改革,大学排行的传统概念与实践逐渐发生着变化。大学排行应该围绕“大学发展”的核心指标展开,构建大学发展性排行指标与评估体系。因为只有大学发展了,才能满足多方需求,更好地实现大学排行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9.
大学排行仍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国大学排行也仍然不断受到非议。为了探讨大学排行的一些基本问题, 笔者从国外相对成熟的大学排行的发展简要历程和初期目的入手,结合我国目前大学排行的现状,从高等教育评价 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我国大学排行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分类方法及分类排行特点 ,阐述了依据评估对象的可比性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依据非可比性对象设计相应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客观性 ,分析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多元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国大学排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捐赠基金市值的大小日益成为美国诸多名校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2004财政年度排名在美国高校捐赠基金市值前10位的学校研究,发现他们不但无一例外的均为美国著名高校,而且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也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文章针对这些高校在捐赠收入的校内配置程序、方法及特点方面做进一步探析,并为我国高校在捐赠收入的运作及校内配置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介入,大学排行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大学排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更加凸显。在影响大学排行的诸多因素中,评价指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报》、《麦克林》、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的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大学排行中出现的评价体系狭隘、考量指标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可以看出国内外大学排行评价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排名的目的、困惑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学排名真正开展始于1987年,在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面引进吸收了西方大学排名的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大学排名活动,初步建立了中国大学排名的体系,以民间大学排名为主体、以大学综合排名为主要内容的排名工作已经规模化。目前,主要在排名主体资质、排名指标体系、排名信息获取、排名结果公布等方面存在许多争议。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寻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排名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SA comprises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f the colleges and the graduate program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is distinction has no equivalent in Germany. The idea of elite education is connected exclusively with the colleges. Its meaning and functions are demonstrate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riteria which are used for the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ranking of the colleges is addressed to the students and is based on indicators, which give expression above all to the educational prioritie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alumni. The ranking of the graduate programs focuses on specific academic programs and is addressed to the members of the various academic fields and to their prospective students. A few rankings cover whol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erve to inform the higher educational management. We use these data to identity the specifics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ir rol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霍伊学校结构理论为基础,研究对比中美两套代表性教师评价方案在规则设计和权力结构两大维度的运作效果发现:中国方案更具备阻滞型学校结构的特征,美国方案更倾向于促进型学校结构的特征。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评价目的从"加强管理"转向"促进教学",制度安排从"依附嵌套"转向"独立自主",教师与评价者的关系从"对立被动"转向"双边互动",评价结果从用于"量化排名"转向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设计从"基于经验"转向"专业科学"。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广东管理科学研究和网大的大学排行榜陆续推出,大学排行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进而结合国外大学排行的基本情况,对大学排行的目的、实质及数据资料建设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德国CHE卓越排名是对欧洲高校各学科进行排名从而甄别卓越的评价体系,其为欧洲各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质量指标。借鉴CHE卓越排名的方法、内容及过程,我国重点学科遴选及学科排名要适时调整,适当考虑服务对象的明晰、排名方法的创新、排名结果的透明和发布平台的普及,充分发挥排名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demand for information on academic quality and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ranking systems or league tables in many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 recent UNESCO/CEPES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indicators concluded that cross-national research on these ranking systems could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 systems can help address a number of important policy questions. First, is there an emerging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measurement of academic quality as reflected in these ranking systems? Second, what impact are the different ranking systems having on university and academic behavior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Finally, are there important public interests that are thus far not reflected in these rankings? If so, is there a needed and appropriate role for public polic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ranking systems and what might that role b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rankings in Australia, Canada, the UK, and the 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