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数以百计的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论文中,专门阐述“奇正”这一组重要美学概念深刻含义的文章却稀如凤毛麟角。因此,当读到《释“奇正”》这样的专题论文(寇效信著,刊《陕西师大学报》八○年第二期,下简称为《释》),就倍觉难能可贵。诚如《释》所指出的:“奇正”一词是“《文心雕龙》以及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刘勰虽没有辟专章论述‘奇正’,但这一组概念的应用是贯串全书的”。刘勰把“观奇正”视为品评文章“优劣”的“六观”之一(见《知音》)就是明证。显然,对“奇正”这一组美学概念作深入地探讨以求得正确的认识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刘勰是我国中古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屈原,并有论屈赋的专章。为了加深对屈原和刘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楚辞》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宏篇巨制,我们有必要就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作一认真地探讨。一、刘勰对屈原是褒还是贬? 刘勰在《知音》篇中说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定势》篇的主旨是什么?历来学者由于离开刘勰命意的本身去加以敷衍、索求,虽众说纷纭,却很少有人得其要领。其实刘勰的主旨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的基调。刘氏向来认为一切文体都本源于圣人们的经典著作,《文心雕龙》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鲜克宗经”的问题及“正末归本”的解决办法,为文章体式作了正本清源的努力,从而匡正了文坛风气。怎样定势?刘氏提出,一是“形生势成”、“即体成势”,二是在多种风格中保持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基调,三是针对“逐奇失正”的不良风气,提出要以传统的规矩去驾驭、支配文章写作中的变革和创造。  相似文献   

4.
“奇正”观念大概源于《周易》阴阳双构思维,最初被用于兵学,后被引入文论,终在小说批评领域中显示出丰富的审美蕴涵。在毛纶、毛宗岗父子等评点者看来,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奇”为美、以“正”为本,既凭着对“奇人”“奇事”的书写以及“奇笔”运用取胜,又常常合乎正规常则。这种“奇正相生”观念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正经”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只有将“奇”与“正”巧妙结合,才能达到既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依经傍史、符合正道的创作效果,实现小说审美与教化层面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变》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相对地说,人们对《通变》篇重视不够,下的功夫不深。对这一篇许多问题的理解,包括对“通变”这个概念的解释,虽为大家熟知和袭用,但仔细推求,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刘勰的原意。本文拟就《通变》篇若干重要疑难问题,在大家研究的基础上,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多次使用“体”字进行论文。“体”字的含义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成普通含义和文学批评术语两类。而作为文学批评的“体”字,在《文心雕龙》中主要有“体式”和“风格”两种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种含义的使用也体现了其论文、作文的思想:文章的体式决定文章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8.
《九辩》一诗并非“章自成篇”,杂乱凑合,而是线索连贯,层次井然。此诗非屈原所著,也非宋玉“悯惜”屈原“以述其志”,而乃宋玉自抒身世感慨之作。  相似文献   

9.
“通变”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针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认为文学创作“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现状的成因,并力图通过“通变”之术促使文学得到解放、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进行“关学”文献检索时,发现一篇名为《关学研究的里程碑》的文章(马延著,《渤海学刊》1992年第1期),当时异常惊喜,因为这正是我近来关注的问题。但读后却发现,是作者读王学奇先生《关汉卿全集校注》一书的评论,与学界所认同的“关学”一点也不搭界。我认为该文把“关  相似文献   

11.
《史记·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赞语已指出《招魂》的作者就是屈原。这是屈原作《招魂》的“铁证”。王逸《招魂章句》序内容与史料和《招魂》内容不吻合,因此“《招魂》为宋玉作”一说不可信据。后代一些学者对王逸说的修正是徒劳的。第一人称用“朕”并非宋玉的语言习惯,而是屈原的语言习惯。这进一步证明《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非宋玉。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的“心灵秘史”和诗化哲学,《野草》是一组由梦境笼罩着的系列组诗。它展示的是一个战士在心灵死亡阴影的威逼下彷徨回顾、不屈不挠,从生到死进而再生的心路历程。而鲁迅选择“散文诗”作为自己个体生命的符号载体,其本身就有一种冲决传统诗歌文体的叛逆性和创造性,更何况他在创作中对这个“泊来”文体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转化和熔铸。这种文体创造性表现在文章的离奇和芜杂、隐喻的表达和象征的结构以及绘画式的视觉文字这三个方面。它不仅是鲁迅在小说中进行的文体创造的延续和深化,也显示出了现代诗歌直逼灵魂、洞悉生命的散文化趋向。其艺术精神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世界中,写山写水往往是相联的。从魏晋到南北朝,已逐渐露出山水文学的倾向。《文心雕龙·明诗》有云:“宋初文詠,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那时的文人们,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对山水风景的描写,倾注了他们全副心力。在这篇小文里,只谈谈他们的写水。比如,南朝梁代的陶宏景《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相似文献   

14.
千古奇书《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以来,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楞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政治小说,或曰自传小说,或曰赶超有族衰亡史主题,或曰色空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似乎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本文拟就形成这种多元化理解的原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谈到了。《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他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后人所说的多义性。此后诗论中也有偶尔涉及多义性的,如皎然《诗式》的谓“两重意”。西方也有过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卜居》当为屈原所著,在《惜诵》、《离骚》之后,其结尾充分发泄难以压抑的愤懑,非“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的来历者是写不出来的。《渔父》最后一句的同情既在渔父而不在屈原,说明其作者应是楚国避世之士而非屈原,且通篇难以见到屈原的创作个性和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先生的《屈原否定论系谱》以及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使笔者颇感兴趣。《系谱》认为:“‘否定论’又因否定了被先验地相信其存在的屈原,而出现了要从根本上对《楚辞》及其本质重新提出疑问的趋势,并因此成为民国以来新楚辞学的出发点”,“这大概应受到高度评价”,并断言对“否定论”“单纯地在感情上被拒绝”的倾向,“在今后大概一定会逐渐被扬弃的”。而《考辨》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屈原“是生前详细事迹不明的‘想象中的作家’”。对于“否定论”,是否值得海内外学人如此青目,对于屈原的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追慕屈原,读《离骚》、品屈子是其人生的一部分。他将屈原和《离骚》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借鉴并发展了比兴手法,以“雄奇豪放”为主调的诗风既是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继承,又与其自身的性格和经历相关。在人格精神上,阎尔梅关心国事、关心百姓的疾苦,明亡之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以孙子兵法正奇兵思想、兵势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柳承敏在雅典奥运乒乓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和接发球抢攻段、局比分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发球和接发球抢攻段,柳用“小路球、中间技术为主,正手进攻为辅”的非常规战术,体现了奇正兵思想的“正兵变奇,奇兵变正”等思想;2)比分争夺中,柳面临劲敌,“楞”字当头,体现了兵势思想的“士兵具有高昂的斗志”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