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苇甄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25-130
地方教育和地方、地方人的关系,是地方教育文化研究的中心课题。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也是南通教育的文化标识。南通教育之乡和近、现代南通城适以相成、共生共荣;南通教育之乡和南通乡人的品格相辅相成、共同冶炼。自觉反思南通教育和南通城、南通人的文化关系,是加强教育之乡建设、不断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的必须。  相似文献   

2.
地方特色文化是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是实现这种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当前,地方特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社区教育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课程,整合和理顺社区教育主体的关系,建构地方特色文化社区教育师资资源库,让地方特色文化助力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地方文化自觉,推动新时期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优秀历史传统教育.一是借助地方特色文化的优秀文化历史资源,宏扬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二是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德育载体作用,优化德育路径;三是借鉴地方特色文化的生活性特征和启示,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28):173-174
受教育者通过获取地方文化知识、形成地方文化意识、地方文化技能、地方文化心理素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育进程。由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身心发展迅速,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科学知识的建立,地方文化道德意识和道德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初中艺术课教学,将岭南文化教育贯穿中学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岭南文化素养培养是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科研意义的,是21世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下,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整合会促进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的创新。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的整合要注重情感体验立场和言语实践立场。感受乐趣、丰富活动、注重体验是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整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7.
社区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发展社区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辅助社会管理、传承先进文化、提升个人素质、拓展电大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邯郸在实践中将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地方文化活动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载体,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系统发展社区教育组织,这些做法或许为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9,(1):98-101
地方应用型本科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承载者之一,培养以服务地方为主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活文化、实践文化、地方文化等多层次的文化缺失与教育困境。透过以地方特色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以期应对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教育挑战。  相似文献   

9.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并为之提供正确的方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考察、调研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并探索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价核心值观培养的途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地方文化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唐山地方文化为例,探讨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意义、现状和路径。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生动丰富的地方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把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既是培养民族自信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文化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特点,决定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是可行的。教师先要搜集、整理和提炼文化资料,全面把握,寻找融入点、融入口,主要依托课堂,通过识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教学活动,紧扣教学流程,选择合理的方式融入。  相似文献   

12.
北熹 《师道》2020,(1):27-29
将地方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教育经历汲汲外求后反身自求的结果。尊重学生最基本的生存经验,相信本土文化可以成为新的活力的源泉,正是教育对地方文化这种新的价值认可,使它向地方文化抛出了橄榄枝。如我们所知,地方文化在一个人的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休眠的状态——人们对孩子来到学校接受何种教育的期待与学校对教育内容的安排并没有太大的错位,双方共同认定学生进入学校一定是要接受“更先进”之文明的洗礼的——地方文化被当成陈词滥调甚至落后封建,受到学校教育的遗弃,在施教者、家长以及社会舆论那里,几乎是少有痛惜的。  相似文献   

13.
地方红色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以及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内容,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当前,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特征,从“四个自信”角度重新解读地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设计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策略,逐步打造一套地方红色文化引领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机制。由此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最终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素质教育校本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一项创新,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举措,是毕业生尽快融人地方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相呼应的需要。文章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伴随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等职业教育从过去单纯注重职业技术训练正在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转变。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精神,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关注点。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流,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高校开展人文教育培育工作,应接地气、扎根于地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入挖掘和阐发地方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地方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地方课程开发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术层面支持,政策扶持不到位,文化支持氛围不浓等困境。城市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城市文化、精英文化为主流的课程文化、离农取向的教育目的、缺少精密编码的教育言语等是其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加大经费投入、并适当向农村教育倾斜,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师资配置,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尊重和重视地方文化等是农村地方课程开发走出困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河东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廉勤思想、工匠精神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丰富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河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起到了服务地方社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此,通过探索课堂教学与书院教育双线育人模式、建立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线上线下育人平台、探索营造校园特色河东文化育人氛围的路径,充分发挥河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为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步的根基。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人的责任。邗江区从环境构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润校园"活动,努力用地方传统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积极探索将地方文化传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区域教育发展有机结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是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途径。东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众多资源都能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本文就东莞各地方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的案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是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力保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很好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此,地方高校应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不断探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