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一、任务的规定性与表达的封闭性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这是对写作任务的规定。因此,考生写作绝不允许离开"任务"的规定性而天马行空。考生的说理应该紧扣此"事",缘"事"而发,紧紧围  相似文献   

2.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是材料作文,而材料类型的演变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大多是寓意性、哲理性的材料。文体偏重于生发性的政论文;90年代的前期、中期,主要是生活化、现实性的材料,文体上侧重于一事一议、就事论理的思想评论;1998年以后的这几年,虽然还是材料作文,但材料的类型不一样了,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一个开放性的便于引发想象的话题,而且还少限甚至不限文体,称之为话题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3.
“一事一议”是中学生学写议论文的一项入门训练,写好“一事一议”类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所谓“一事一议”就是针对某一件事、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事论理,理从事来。依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这类文章的写作模式可作如下构想:一、提出问题——引用材料,提出论点。引用材料简而言之就是“叙”,“叙”是后文议论的基础,议论的对象。“叙”要求概括,有针对性。第一步“叙”的概括性:一般性的记叙文大多有细致的描绘,详尽的叙述,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而“一事一议”类文章的主体是议论,叙述过程不可洋…  相似文献   

4.
讲究批评的艺术沈阳市皇姑区新北小学田威一、就事论理,不伤害学生的人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尊心逐渐增强。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挨批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要把不属于学生的错误强加于学生,不要就事评价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据史立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正道,也是历史教学应循的准则。“立”和“结合”的过程就是历史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该就事论理、就人论理,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通古今之变”的能力与水平。笔者结合自己《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求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6.
明确议论文论据的特点,掌握分析论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写作时教会学生分析,学会如何使用论据,学会在分析中善于就事论理,善于把道理讲清楚、讲充分、讲深刻,从而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  相似文献   

7.
“一事一议”是中学生学写议论文的一项人门训练,写好“一事一议”类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所谓“一事一议”就是针对某一件事、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事论理,理从事来。依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这类文章的写作模式可作如下构想:  相似文献   

8.
一事一议,就是就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是“一事”,简单、具体,就事论理,不必长篇大套。像这样的文章如何写好呢? 一是找准论点,一件事从不同角度看,会表现不同的道理,例如从蜜蜂采花酿蜜这件事来看,可以有以下观点:A.做一件事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道理;B.广泛搜集博采众长的好处:C.无私奉献;D.分工合作。二是叙议结合,引出论点,联系实际,认识相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意义不是对物而是对人而言的,意义需要人去赋予。罗伯特·福尔姆在《我们得回到幼儿园》中说:"当我们发现世界无意义的时候,正是无意义的世界需要我们赋予它意义的时候。"在叙事随笔中,我们赋予了有关教育的事物、事件以意义,这些意义可以通过夹叙夹议表现出来,也可以如盐溶于水,看不见却品得出。倘若是后一种情形,就还需要读者去参悟,需要作者、读者共同去建构。我十分倡导一线教师多去写叙事随笔,同时主张再向前跨出一步,去写一写就事论理的教育随笔——事理随笔。事理随笔,是我"原创"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广播新闻评论既具有新闻论说文体的属性,又具有电子传媒的属性,其最大特点是按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播出.写好广播新闻评论必须坚持选题面向群众,就事论理,文字精炼简洁,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语文教育教学是“语文”和“教育教学”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以莎剧《裘力斯·凯撒》中安东尼的演讲为例分析掌控听众心理的演讲策略。安东尼在哀悼凯撒的葬礼演讲中,就事论理,声情并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理利并举、借境煽情等策略,剖析安东尼掌控听众心理的高超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一)要掌握‘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规律‘实践论’的学习,对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是有特殊意义的。‘实践论’透澈地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依赖於实践的规律,也就说明了认识事物的全面的客观的过程。怎样掌握这个规律去领导学生学习历史科学将是历史教学法的全部问题,我在这里只准备提出一个局部问题来讨论,就是怎样掌握‘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运动’的规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许多优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除了借鉴教材范文之外,有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报刊上发表的短小精悍的随笔、短论、杂感一类的议论文。这类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事一议,就事论理,观点鲜明,材料生动,有的虽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却又处处紧扣中心,而且大都熔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读后还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此,经常性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时文,对写好议论文是大有裨益的。略计一下,“得益”有三:一、这类文章好读。一千字左右,中心论点单一,不如课内范文篇幅长且内容复杂;二、材料即论据来自生活,现实感强,比较亲切,学生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议论的道理也易接受;三、写作方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生的成长、提高和进步,班主任教师有着舵手和榜样的力量。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从细节入手,摆正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注意自身细节,以事论理。  相似文献   

16.
历来柳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文与《国语》的关系,其实柳文在思想艺术上深受《国语》的影响。柳宗元的说理文就事论理,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还有一些富有奇趣的辩难,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都借鉴和发展了《国语》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论体文中大量运用骈俪句式,不仅包括"言对之正"、"言对之反"、"事对之正"与"事对之反"等基本句式,还运用互文式、连锁式、交蹉式、排偶式、鼎足式、落霞式等骈俪特殊句式,发挥其论理与审美相融合的功能,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思辨性。魏晋南北朝论体文骈俪句式的论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概念之统括、语意之强调、秀句之裁成等方面,充分展示其振举全文、焕发论旨之风采。  相似文献   

18.
写好这篇习作,同学们可依照以下四点去做。一、选取恰当材料每个入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童年是多彩的、梦幻的,也是天真的、纯洁的。“童年发生的事情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这些“充满稚趣”“很有意思”的事,要去认真回忆,在脑海中搜一搜,筛一筛,就能捕捉到理想的材料,从中选取一件或两件最有趣的事写下来。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导引什么是题材?题材就是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到作品中去的素材,是文章用以体现主题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我们平时遇到的、听到的、见到的人或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说:“不使事,难于立意。”确实,不选用材料又如何来表现主题呢?假如没有充实的材料,文章的内容就显得空洞,就无法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不少名人学者都喜欢用有关数学的比喻.这些比喻评事论理,或以自勉,或以诲人,既富有发人深思的哲理,又有耐人寻味的情趣. 天才的等式大发明家爱迪生成名后,人们都很敬佩他,羡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