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在研究何为贫困大学生和分析贫困大学生异常心理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即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增强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
邱小艳 《文教资料》2012,(22):149-151
作者运用有关量表,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湖南科技学院232名贫困生与249名非贫困生的自尊进行调查,并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无论是总体自尊还是单侧面自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2)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与应对方式、人格、心理健康及幸福感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文章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成因入手,对在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出高校应完善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做好高校贫困生就业推荐和指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促使学校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某独立学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两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普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贫困生、贫困生中的女生和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提出相应的心理帮扶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促进高校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殷切呼唤。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矫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融洽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践行感恩。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该问题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在表现,探究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围绕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提供发展性社会支持、培养积极人格等三个培育目标,从四个"度"方面提出了心理帮扶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大学生的产生主要是地域性经济落后、家庭天灾人祸疾病、个体性格素质等原因不能勤工助学等原因造成的。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主要的挫折来源,在长期匮乏的物质生活环境熏陶下,他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并养成了应对贫困的一些独特方式。贫困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了较非贫困生更加优秀的思想品质。本文就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英 《中国教师》2009,(Z1):114-114
和谐社会构建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政策支持,原因在于: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支持是和谐社会思想基础建设的需要;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支持是和谐社会思想发展史提供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三、从和谐社会思想发展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支持已迫在眉睫,注重发展和深化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重视普及贫困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自主创业;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等挫折心理提出了对应的引导策略。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自己和以实践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调查显示,相比于无需回报的无偿资助,大学生更喜欢的资助方式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与辛勤劳动付出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方式,或者是基于平等合同关系的国家助学贷款方式。贫困大学生在获得资助时心理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是消极的,因此,在工作中要探索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注重贫困生的心理体验,强调资助过程的心理援助;积极开展学习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关注贫困生的人格特点,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完善;突出重点、创新形式,提高心理援助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及脱贫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勤 《文教资料》2008,(9):164-166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地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已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心理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帮助贫困生精神脱贫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注贫困大学生应是全域意义上的关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和积极人格锻造搭建了平台。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的锻造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是开展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9800名贫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数据做人格特征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15项显著正性人格特性中提取出5种人格品质:进取性、稳定性、独立性、信任性和安静性;贫困生10项显著负性人格特征中提取出3种人格弱点:忧虑性、自卑性和敏感性.建议教育者发掘贫困生的优秀人格品质,指导其克服人格弱点以完善其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就业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关键时刻.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次从贫困大学生自身转换度、准备度、适应度;贫困生的家庭关注度及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纯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干预的对策措施,以帮助贫困生大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共同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勤工助学,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经济贫困,而且还对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很多非经济效益:帮助贫困生改变对贫困的认知,克服自卑心理;帮助贫困生搭建交往平台,扩展交往范围;帮助贫困生锻炼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目明显呈上升趋势,而随之的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就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就业结合来分析相关的对策,以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提高贫困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本文试从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求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在不断攀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心理上的贫困,使得贫困生出现了性格问题、学业问题与人格问题。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着手,学校应塑造理性的消费文化、团体文化与宿舍文化,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