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人“名”“字”的命名注意到了异读字的干扰。我们对《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四万多人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名”“字”存在异读者不足三百。但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字音的异读有时为了字义或其他因素而不得顾及,故古人名、字中也存在部分有异读音的字,这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古人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少困难,也易造成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2.
一、从“中华民族”四个字谈起有人把每个汉字当作一部机器,而且认为汉字也如机器一样是由“零件”或“部件”装配起来的。例如“中”字是由四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一个部件的汉字;“华”字是由六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三个部件的汉字;“民”字是由五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两个部件的汉字;“族”字是由十一个零件装配而成为三个部件的汉字。这一譬如比较形象化。而且以此为据,可以把汉字笔形归纳为六种基本类型如下表: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教授曹先擢在1992年第3期《语文学习》发表的一篇谈汉字误读的文章提到:也有字本来不误,而故意将二字合为一字或一字析为二字,而作戏谑之举的。1936年当代学者吴奔星在北平办《半月文艺》,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编辑,任务之一,便是把作者原稿上或大样上的错别字改正过来。编辑如何把住错别字这道关呢?我的一点儿体会是: 一、注意形声字的“意符”。汉字当中,大量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声音的“声符”和表示意思的“意符”两部分组成。如:根、龈、银、垠、很、狠……这些字中,“艮”字便是“声符”,而其余部分为“意符”。稿件或大样中的“别字”,绝大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名与字一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即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人物来说,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在意义上是相关的。赵云,字子龙。因古人有一种认识,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那么“云”与“龙”在意义上也是相互关联的。但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这种关联并不是非常紧密的。与名相比,字的赋予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一种简单的顺序排列和对人的美称。这种情况在汉代表现的尤其明显。研读汉代史籍,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汉人的字,尤其是西汉,往往以排行或表示美好意义的字和对男子的美称进行的组合,而与名的意义无关。如用“卿”做字的后缀:…  相似文献   

7.
在整篇文章里,一行文字写完恰巧要停顿,标点符号是放在末尾还是放在下一行的开首?据查阅有关资料,正确的处理应是: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七种标点符号只能放在一行最后一个字的右下角,而不能放在下一行第一个字的位置。破折号和省略弓各占两个字的位置,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也可放在一行的开头,但不能拆开使用,即不能将一个破折号或省略号在一行的末尾放一半,  相似文献   

8.
版式中所谓正形、文字或空白是一有机整体,空白不是空余无用的东西,而是同正形一样,空白作为负形,应被视为"空白"形象。找到适应版式主题内容的基本特征,围绕其似图传导的信息而确定基本的格局,或力图找到形与形、形与字、图与底、底与字之间的关联关系,找到其有机的联系,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形感。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字书(包括字典、词典、主要是为讲解文字的形音义或语词的概念意义和用法而编纂的。为了告诉人们关于字和词的意义和用法,就需要释义。释义是否准确是衡量一部字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古代字书与现代字词典不同,它不但用文言文注释,而且有一定的释义方法,常用的有义训法、形训法、音训法、书证法等等。  相似文献   

10.
陈楠 《青年记者》2005,(10):57-58
版面语言是报纸编辑学中的术语,报纸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虽然版面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性语言,它不能脱离报纸的主要传播符号——字和图像而独立存在。但版面语言可以给字和图像以附加信息,从而加强或削弱甚至置换它们本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难字有两类:一类是不常见的冷僻字;一类是虽然常见却时常要读错的字。这两类字报纸上都有,一般见于人名、地名、文物名、专门术语、文言词,以及文言成语的用字等。这些字在报纸上出现的时候,最好加上注音。这样做对于读者有很大的方便。有人认为这种办法可以行之于识字较少的少年儿童们看的报刊,如《中国少年报》《小朋友》等,或初识字的人看的通俗报刊,而不必用于一般的报纸,因为一般报纸的读者,识字总在五六千左右,看报不会有多少难字了。其实并不如此。五六千字以外的冷僻字在报上用到的还不少,五六千字以内的容易读错  相似文献   

12.
郑义伯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余以行以"后面一字,旧或释作"川"、或释作"顺"、或释作"征",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即"前一字,旧或释作"酉",或释作"(郑)",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作"酒"。"我酒即"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浩",或误释作"造"、或误释作"沽"、或误释作"",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清"。"孙子"后面之字,或误释作"隹",或误释作"唯",或误释作"为",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是"。此外,还讨论了与此铭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如国差""字,研究者或读作"静"、或读作"清",本文认为它与郑义伯铭文中"我酒既清"之"清"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宜读作"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两字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文中指出"■"和"■"作为一字异体,在用法上虽存有通用之处,如都可表灾咎义、治理义和割刈之义,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表治理之义时多用"■";而"■"可作为方国名"辝"的省写,也可读为"?",表女性年长或尊贵者。关于"■",过去学界多将其与"■""■"等字混同。文中指出"■"与"■"为一字异体可能性较大,可隶定为"?"。其与"■"区别明显:字形上,"■"是镰刀形农具,而"?"是一种挖凿之具;用法上,"?"与"■"未见有通用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金火生 《新闻三昧》2005,(11):50-50
很多多时候,一个句子中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意思差不多,无关紧要,而当增减一个字,便会生出歧义,甚至造成语意大变之时,就要认真对待了,可是,这增的一个字或减的一个字,很多人从不细究,不以为非,因而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笔各举出五例,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古代人有名、字、号的区别.现代人除名字以外(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指同一称谓),很少有人再起字、号,而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后还有“号”.在名、字、号的命名和使用上也有区别.现笔者逐一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写稿和编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字义相近、读音又相同的字,如果不注意区别,很容易用错。例如“带”和“戴”,“带”是随身携带的意思,“戴”是把东西套在或放在头、面、胸、臂等处。有的同志写“全村90%的社员带上了手表”,这就错了,“带”字应该换成“戴”字。同样,“戴上帽子”“戴上红领巾”“戴眼镜”“戴光荣花”等,也都不能用“带”。而“带上行李”“带着干粮”等,却都不能用“戴”。另外,这两字还容易和“代”字混淆。如果把“戴表”写成“代表”,那就是大  相似文献   

17.
“风马牛”这个词还真有点“魅力”,人们在写文章、谈话甚或在报告、演说中多有使用。大概是因其通俗而又谐谑,易写易记之故吧,时不时地总会读到或听到“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之类的话。但“风马牛”典出何处?每个字特别是词头的那个“风”字是什么含义?却未必是每个使用者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分政府机构和党的机构,在党和政府中央一级的机关称呼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同定的做法。政府机构前或不加任何前缀或冠以“国家”二字,如“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档案局”等。而党的机关前一般加上“中央”二字,如“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显然这里的“巾央”系指“中共中央”的意思,这样的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检索方法中,汉语拼音字顺目录是中文书名目录最常用的一种。它是把书或文章的篇名按照汉语拼音排列起来的检索系统。图书和情报检索部门大都设置汉语拼音书名目录,但据调查,很大一部分读者却不掌握或不熟悉这种检索方法,原因是: 1、汉语拼音字顺目录要求用户必须具备良好的汉语拼音能力,检索效率与用户的汉语拼音水平成正比。而读者中,不懂或不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者,占有很大比例。 2、由于一个汉字的拼音常由2~4个拼音字母组合而成,多者可达5个以上(如“装”——“ZHUANG”为6个),因此每个篇名的汉语拼音大都比较冗长,例如“工程制图”——“GONGCHENG ZHITU”、“广州电梯产品”——“GUANGZHOU DIANTI CHANPIN”。由于这个原因,汉语拼音字顺目录的建库和检索都比较费时,这个矛盾对拼音能力较差的用户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秦公簋、秦公镈铭文中"高引又(有)"后面一字,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各家的看法颇有分歧。旧或释作"庆",或释作"麠"而读为"庆",或释作"麐"而没有解释说明,或释作"麐"又把它与"麟"相联系而读为彣,或释作"麐"而读为"灵",或释作"麐"而读为"庆"。从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来看,此字释作"庆"或读作"庆"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流行、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本文结合语音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中的"高阳又(有)■,四方以鼏(宓)平"一句,认为应该读作"令",训作"善",它与"高阳又(有)■"的"■"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此外还讨论了与其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