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大多数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拒绝谈论死亡的话题,甚至不愿意经过与死亡有关的场所,比如墓地。至于那些与殡葬相关的人员,我们也会有所避讳。我们这样的处心积虑,其实只是想掩饰自己对死亡的畏惧。当美香最初得知丈夫小林大悟从事入殓师的工作时,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有偏见,斥之为"不正常的工作"。事实上就其职业而言,只要是合法的职业就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所谓"正经与不正经"的说法,而影片则告诉我们:任何工作,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  相似文献   

2.
面对死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也许你会说:“我不懂得什么是面对死亡,因为我从没经历过。”假设,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生命即将告终,那么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是否还能平静无波?其实,死与生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却又远隔在两极,只要我们珍爱生命,便可远离死亡。  相似文献   

3.
作为自然法则,死亡是每一个人人生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漠视死亡,而是要直面死亡。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意义才能够有所显露;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具有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审视死亡必将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死亡     
没有人愿意接近死亡,没有人可能了解死亡,没有人能说出死亡的感觉,那是因为没有人能从遥远的死亡之境中重新回来。死亡,对于我们,是神秘的魔鬼,是幽暗的深渊,然而又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终极之旅。我们一个个排着队走向死亡,谁也不知道轮到自己会是第几个。因此,死亡给予我们的似乎只有恐惧,使我们常常不敢立面它。但是,死亡,这与生同等重要的大事,难道给予我们的仅仅是恐惧吗?关于这,我们已无法在死人身上找到答案,我们只有在活人中寻觅。我有一位同学,他是残疾人,因为得了重症肌无力而不能行走,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意义     
生命绝不仅仅是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并且无情流逝的过程。父母的生命通过我们而延续,我们的生命也将通过子女而生生不息。我们制定的制度将会继续传承,通过他们而流芳百世。我们创造的美不会因死亡而失去光泽,我们的肉体会腐烂,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是,我们创造的美丽、善良与真实的生活,却永远都会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6.
从童年的最初记忆开始梳理我们度过的时光,我们会看到怎样一幅光景?史铁生从中看到了时间与空间的玄妙,看到了生存与死亡的相克相生,甚至看到了相对论带来的神奇幻觉。  相似文献   

7.
钱雨 《幼儿教育》2022,(4):10-11
大人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不愿意和孩子提起,觉得这个话题与孩子无关,说了孩子也不懂,还会吓坏他们.其实,当我们用一种教育的眼光看待死亡时,死亡话题完全可以变成富含儿童哲学意蕴的对话,孩子会很有兴趣地表达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很可能令你惊讶、赞叹.  相似文献   

8.
大人们通常会有一本存折,他们经常会美滋滋地想:我拥有这么多钱,太好了!其实我们每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存折",只不过你没有发现而已。 大自然给了我们空气、阳光和水。老师在课堂上说:“没有了空气,人大约两分钟就会死亡,没有水大约三天会死亡,没有食物大约一个星期会死亡。”可见,这些东西是多么重要。这就是“存折”上的第一笔财富——自然的馈赠。  相似文献   

9.
王金平 《红领巾》2009,(10):26-29
我问一下,你们最怕什么呢?估计多数人的回答是同一个:死。 死亡确实可怕,它会夺走我们的生命,会把亲人从我们身边永远带走。  相似文献   

10.
细胞死亡与癌细胞的密切关系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的死亡不利于物种的保存。但对多细胞生物来说,为了延长个体生命,细胞死亡是必要的。生物的结构与机能越复杂这种必要性就越大。我们的身体形成时,由1个受精卵会生长出各种脏器,在生长过程中细胞会不断死亡。例如手指...  相似文献   

11.
人因为有死而产生死亡意识.由于人们对死亡的关怀态度不同,生成的死亡意识就会不一样,关乎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个性也会不一样.《闲情偶寄》启示我们:生活美学是根植于死亡的呵护意识之中的.只有呵护死亡,才能形成审美心境,才能发现人生之美和享受生活之美,以利于生命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幸免。其中死亡作为一种永久的别离,更是令人感慨万千。无论怎样超脱,没有谁能放弃对生的眷恋。有一位哲学家说:"死亡是人性最耐人寻味的一次反响。"我们很想知道,与普通人不同的名人,在与死神相遇时,会有何种异乎常人的表现?当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消逝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在某一天早晨起床后翻开报纸,读到因为火车意外事故20个人不幸死了,而在这之前,他们完全不知道死亡将会到来,或者读到洪水淹没了某个城市,我们完全不会相信所谓的上天安排。上天与我们这些渺小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何还作如此妄想?  相似文献   

14.
周俊根 《初中生》2009,(4):46-50
阅读导航:鸟类虽不能与人交谈,但它们的行为,却能给人类以启迪。海雕让我们知道要团结互助,团队的力量更强大;两只被人类改变了命运的白天鹅,让我们明白丑陋的环境会把善良变成邪恶,缺乏道德的行径会将美丽推向死亡。  相似文献   

15.
我想:如果没有汶川地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今年的五月还是姹紫嫣红的,透着生命的青,开着季节的红。我想:如果没有汶川地震,我们一定还会把死亡看成是人生最后的小句点,让生命有条不紊地行进,让死亡按部就班地来临。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点则是关于我们的内心的,关于我们那去不掉的悲情特征。 我不是在要求人们冷漠,而是相信,毫无节制的抒情,、既会妨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容易稀释掉我们的情感浓度。很多时候,人们会爱上自己的“崇高”与“同情心”,而不是受难者。每个人的一生、每个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总会遭遇到各种不测。人的悲剧性似乎在诞生一刻就已开始,他/她注定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然发病的人,让我们手忙脚乱,有的病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如果我们懂得一些急救的常识,及时采取一些急救措施,会减轻病情,甚至可为医护人员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美好珍贵与死亡的恐怖可怕,让我们这个忌讳言死亡的民族一直在否认与回避,而生活在当今这个具有现代性和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如何理性地看待死亡与更好地进行死亡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为之探索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有人说过,人生就是处于不断的选择之中,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确定选择的好与坏,因为我们都只能经历一次。但假如时间是可以分岔的呢,假如我们能知道任何一次的选择的所有可能性,结果又会如何……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死亡的故事,如果爱是细水长流的,充沛、丰盈地贯穿在人生的所有相伴中,那么,面对死亡,这次永久的相送,是不是就可以平静地承受这撕裂般的痛……  相似文献   

20.
死,一个冰冷的字眼,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字眼,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触及的字眼,但是,每一个生命的伊始,亦是死的倒计时。就像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说的那样:"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就是随时孕育着死。"死,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而言,都是确定不移的事情。当死亡不可逆转,我们该如何面对?虽然死亡确定不移,但我们将如何死去?带你去"找死",不是为了死,而是邀你一起,以一个坦然的心态、幽默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背后的真相。或许,对死亡的沉思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个新的远景,使生活中的琐碎和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使我们能更好地迎接每一天。诚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死亡已经写在人生的合同里,从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该总是刻意想着它,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一个避免死亡随意性的机会,你,会接受吗?走吧,带你一起去"找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