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人刘海潮的散文诗集《谁领我走过那个村庄》为我们重构了一个心灵、文化、精神三合一的乡土家园——"那个村庄",它是诗人怀乡情结书写的诗性之根。对于乡土家园的重构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乡愁"美学传统的一种延续,而且折射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由双重生命节奏形象所引发的文化对抗。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感和慈悲心的柔化表达方式,这一选择性的批判力量使我国传统文学中农耕文明的诗意塑造这一主题具有了悖论性的美学特质。这实质上是后现代以来文学艺术为了克服现代文明中过度膨胀的理性生命节奏所塑造的文化霸权而采取的自我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登建的散文以“平原”意象实现了对家园情结的建构和向心灵故乡的回归,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生命体验,贯穿着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基调深沉凝重。在寻找失落的家园的过程中,作家执著地坚守着对平原上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命运沉浮的追问;而这种试图对生存困境的精神突围,正是他的家园情结的拓展和延伸。李登建精心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文本突破传统散文线性、单一维度的结构模式,扩大了散文的意蕴涵量和审美张力,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3.
家园意识与中国作家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作家难以释怀的文化情结.它蕴含着中国作家的深层文化心理,并成为中国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因.在创作中具体表现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和对破败家园的伤悼、对先辈创业功绩的崇拜和对家族苦难历史的追溯、对传统家园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庭亲情的重温、对家族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对家族文化的弘扬等主题.  相似文献   

4.
"羁旅山水"是以士人羁旅行役为视角来揭示山水审美与家园追询之间的文化联系。古典诗歌中有"以山水写羁旅行役"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由谢灵运大体确定,经南朝诗人的创作实践而定型,在唐代以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样式。南朝诗人的羁旅山水也确定了山水美学的最初范式,使家园感成为山水审美文化意蕴中最深沉、最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这种情结又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予以深入研究解答。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有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相似文献   

7.
宋代乡愁诗以怀乡思亲为主,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乡土情结,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对乡土家园认同的情感指向,秉承了"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抒情传统,传承了融朴素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为一体的诗骚传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里还乡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其丰富独特的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贾平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立场、深刻的文化思考和人性追问、深沉而真挚的乡土情结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探寻贾平凹小说的独特价值和对现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刚直不阿,正气凛然,被誉为"瘦马御史"的钱沣(南园)的"马情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各有寓意;诗画寄意于"瘦马"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熔铸着作者鲜明的生命情结。  相似文献   

10.
《左心房漩涡》一书在擅长说理的王鼎钧绝大数冷静的文风中是少有的浓重笔墨,作者以其独特的诗化笔法抒情,亦以最精炼的文字与独特的结构来写他对人生的感悟。全书从个人的悲欢遭际,进而省思战争、围堵与政治敌对的划界对人的伤害,并从对过去的留恋,来重新再造自己的生命。论文即透过对此书的探讨,来诠释王鼎钧的乡愁情结与爱国情怀的深沉内蕴。并透过这样的探讨见证作者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心理流程醵?于自身经历、先天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多元的广度和深度超越,表现出知识分子博大的胸襟,辽阔的文化视野,智慧的深度思索,真诚的人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良知。他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将相互疏离的人际间种种景观变成富有哲理意味的精神家园。这样一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內涵,也极大地提高了乡愁散文的品位和境界。  相似文献   

11.
荀子曾做过“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死于兰陵并葬于兰陵。兰陵,具体位置应该是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境内。荀子提倡的“王霸并用,礼法双行”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当今也应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应该重视对荀子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文体.从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民族风情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力图通过对湘西社会的深厚之情,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通过结合沈从文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素养,探讨其乡土文学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因贬谪南方而与岭南商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以激进政治家的姿态,坚决铲除岭南固有的奴隶制商业文化,并间接地为强化建设岭南新型商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局限于中原传统的农本文化观念,对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一概否定,显示了一定的文化偏见,但他以儒家仁爱思想与佛教好善主静等思想纠正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也具有不可抹杀的文化批判价值。他重建岭南商业文化的独到的思想与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温庭筠的"以文为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坛时尚等外部因素与温庭筠特有的个性、情感和才能相际会,温庭筠在扬州妓院和京师进士考场内外卖文,被人称为“以文为货”。尽管“以文为货”不是温庭筠所追求的,但是,“以文为货”对温庭筠创作的内容、思维方式乃至文风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有着挑战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个颇具神秘色彩 ,亦僧亦俗的文学家与革命家 ,他特殊的自身条件使他对东西文化都能登堂入室 ,并且使这颗心灵在中西两大文明冲撞中的体验更具直接性、原初性与真实性。现代西方文化在他那里受到了佛学禅定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夹击 ,使他内心摇摆不定 ,其心灵的眩晕也反映到了他作品主人公身上 ,注定他与他的人物只能在孤独感伤中走完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是一位英国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汉语。他描述了自己作为“老外”在北京学习的见闻感受,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进行了富有特色和颇具价值的研究。基于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他对教师文化的背景、价值、形式与内涵等进行了重新诠释,并进一步构建了理想的教师文化模式。探寻他关于教师文化的独特见解,客观评价他的教师文化观.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师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20.
<阿霞>中的爱情描写是屠格涅夫关于社会理想的一个文化隐喻.小说主人公N先生的恓惶爱情,反映了具有西欧和本民族文化双重视野的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何去何从的忧虑,同时也是其身份挣扎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