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洗课”主要强调在备课期间,教师通过对知识内容梳理与选取,选用与教学内容契合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案更加精炼,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意识到洗课策略应用的必要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围绕人教版化学1“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洗课策略的应用,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新观念与新方法,促进教学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所谓“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规范的教学行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一个互动愉悦和体验成功的教学情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每位学生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获得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分课前参与,课中参与和课后参与.课前参与以“导学提纲”为抓手,有效的让学生提前进人学习新知的准备阶段;课中参与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课后参与把“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在各个环节中只有有了学生的参与,才会有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最大感触就是他在课堂伊始总能设计一个让多数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出错的问题,然后教师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发现错误,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正确答案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有序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最大感触就是他在课堂伊始总能设计一个让多数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出错的问题,然后教师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发现错误,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正确答案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有序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对于教学设计,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静态设计主要是教师根据新的教学任务,加上学生现状进行设计。传统课堂基本上都是采取静态设计。教师根据每篇课文要完成的任务,在课前把教学过程和环节设计好,上课时,教师把课前的设计重演一遍。这种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课堂具有丰富生成性,课堂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造成教师常常只见教案而不见人的情况。动态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虽然也有课前的设计,但是临时的。“生命”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其一,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验小学“和”文化的办学理念下。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开始探索具有实小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乐课堂”。道德课堂下,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和乐课堂”提出的“五趣课道”,就是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潜能,达到学生乐学,课堂高效。  相似文献   

7.
姚天荣 《教育革新》2010,(10):11-11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前理解教材是为了有效地设计“问题”,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练习是为了有效地检测“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挖掘教材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相似文献   

8.
“教学案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案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主动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小姐评价机制贯穿课堂始终的一种高效课堂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9.
常维平 《学周刊C版》2019,(23):149-149
翻转课堂和微课是现在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翻转课堂离不开微课,翻转课堂以微课为基础,是微课发展的载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微课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应用“学习任务单”进行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微课的设计,以“洋葱数学”微课教学为例展示这种模式的教学思路,重在以问题设计来激励学生养成问问题的习惯,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具有探索价值,更有利于应对中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魏文杰 《南昌教育》2009,(10):22-22
一、课前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 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课堂氛围必须要以深入细致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杭州文澜中学上了《电路图》一课,感想颇多。首先是觉得,教学能越来越接近学生,从学生的认识起点来设计的教学,称之为“教学设计的亲切化”;第二是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关注大多数的学生,关注科学课堂的过程,不再去追求原有的预设,称它为“教学过程的亲切化”。  相似文献   

12.
“课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课尾”教学能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存”的境界,那么这就是堂圆满成功的课,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几个成功的“课尾”教学设计,或多或少地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在“课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说 :“地球上最绚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英国教育学家爱德华·得波诺认为 :“教学就是教人思维。”然而从政治课教学实践看 ,教师在课堂中忽视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的情况还较多地存在着。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 ,就如何让政治课堂成为开发学生思维的场所谈几点粗浅的实践体会。一、善于设计提问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课  相似文献   

14.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这种参与应该是全员的、全程的、有效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就是引导。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深层次问题和个性化问题,让学生收获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修改,主动完成。  相似文献   

15.
“高中作文层级教学”课堂实施的原则是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的思想制订的。课堂实施原则包括读写结合原则、“层”和“级”结合原则、模块教学和系统训练结合原则、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结合原则。课堂实施模式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成功做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的,包括写前指导课模式和写后指导课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学重心前置,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先学,而是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就是课堂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都要随之变革,是课堂制度和课堂模式的根本变革。结合学校“读、思、议、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重心前置是“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就是把“读、思”两个环节前置,在课堂上直接进行“议、论”,在议论中练习巩固,在巩固练习中总结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大大提高,学生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下面从课前和课中两个时间段阐述开展教学重心前置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课教学中,课堂细节是折射教学理念的“三棱镜”。注重课堂细节,就是注重新课改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注重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塑造。注重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注重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把握好教学中的细节,往往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期我们选编了一组有关“教学细节”的文章,期望引起老师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9.
有效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工夫。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若能扎扎实实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多“磨”一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多收获一些,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一些。因此,教师应当研磨文本,深钻文本之“髓”;明晰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目标之“脉”;钻研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之“络”。  相似文献   

20.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