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龙州铁路是广西最早筹建的一条铁路,它是由于法国掠夺广西铁路建筑权而被迫筹建的。在短短的筹建史中,法国采用蛮横纠缠与军事威胁的手段满足了自己提出的建筑龙州铁路的一系列无理要求,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贪婪掠夺的本性;但法国并未认真遵守中法双方签订的有关合同,并未切实建筑龙州铁路,时而放弃要求,时而又重提旧案,最后清政府不得不停止议建,由此也说明了“软弱被人欺、落后挨人打”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铁路筹建与清末广西边防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动力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历史特征.由于中央政府与广西地方政府着力统筹的全局存在着不同的出发点,因此,尽管都认识到铁路筹建在广西边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认识到铁路筹建和边防建设的紧迫性,但包含完整铁路网在内的近代战略交通网络并未能在广西最终形成,也没有在近代国防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这是近现代广西社会乃至西南社会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铁路筹议筹建过程中的线路趋向往往反映了区域社会的特质.1930年代广西铁路筹议的线路趋向,与1920年代后期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广西地方政府基于与广东的历史联系、地缘关系和现实需要,总是倾向于筹议广东联络线.但是,1930年代筹议的线路趋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粤汉铁路的贯通,使中原联络线的筹议成为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共同的诉求;而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广西成为战略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从中原到西南的必经通道,国际联络线的筹议又成为压倒一切的诉求.正是在这些变化的形势之下,中原联络线和国际联络线合二为一,延长后的湘桂铁路的建设满足了多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也反映了全民族的整体利益,广西铁路的筹议筹建形成了合力,这才使广西铁路的历史从长期筹议筹建的阶段进入到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从而结束了广西议而不建、没有铁路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认为芦汉铁路的建设是振兴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战略举措,该路的修建对巩固国防、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风气转变等都有重要作用。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筹建政策、筹款方式、线路走向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芦汉铁路的筹建实践中,张之洞负责统领全局,并且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振勋商办铁路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向清廷提出的《商务条议》中。他强调修筑铁路乃发展经济以进行"商战"之内容和手段。他主张实行铁路商办政策,同时解除对支路垄断政策,大力招商以兴办支路。这是对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修路策略的质疑。清政府肯定了《商务条议》中有关铁路建设的主张,这直接推动了清廷铁路政策向真正商办的转变。此后,铁路商办成为风潮,在全国掀起了以商办为主体的铁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马拉火车     
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当斯蒂芬逊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竞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  相似文献   

7.
清末,政府和民间对于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铁路权被视为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这推动了各省自办铁路的发展。为保护利权,杜绝帝国主义对铁路权的觊觎,云南积极筹划自建滇蜀铁路,并成立滇蜀铁路公司,通过认股、盐捐、粮捐等多种方式筹集路款。但最终因资金等困难,被清政府收归国有。民国初年,中法签订钦渝借款合同,滇蜀铁路被并入钦渝线的筹建之中。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中止了商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清末,修筑铁路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政府和绅商集团对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自办铁路被认为是挽回利权的主要手段以来,加上清政府对铁路修筑权的开放,中国出现了一个商办铁路的浪潮.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开始筹议商办芜广铁路,但在修筑过程中由于资金困难、管理层频繁变更、地方主义阻碍等问题,商办芜广铁路困难重重.民国初年,在铁路国有政策的推动下,芜广铁路被收归国有,并入宁湘线的筹建之中.  相似文献   

10.
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其铁路政策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官办与商办之间摇摆.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公共安全机制日趋瓦解,清廷难以维持地方统治;遂行“新政”以求自保,广西省府桂林亦受其影响.另外桂林城市近代化转型及其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迫使广西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在桂林兴办近代警政消防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中央政府为了维护漕运这一“大局”,把黄河移到了苏北地区,并数百年如一日地在极不适合修筑大水库的淮河下游地区兴建了一座巨型水库洪泽湖,把这一整个地区视为“局部利益”牺牲掉。因此,明清在这个地区的治水,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与这个地区的民生无关,而是服从于政治需要,并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灾祸。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西人口的地理分布与明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明代到清初期间,广西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桂东北地区,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广西人口地理分布重心从桂东北转向了桂东南.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外,主要是源于省外特别是广东移民大量进入桂东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居高不下.清代前中期广西的人口地理分布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广西的人口布局,对广西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铁路作为一种新式的运输工具,自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英国产生,不过50年时间便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司空见惯之物。但时至在19世纪后期,清廷还在为是否要修铁路展开激烈争论。光绪前十年间的争论为第一次,此次争论中,反对修铁路的舆论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具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地位,加强广西地方政府国际合作能力建设,是拓展国家利益和广西地方利益战略举措。广西地方政府国际合作能力建设在涉外组织、涉外制度、涉外政策、政府人才队伍、政府文化以及国际合作同盟六个方面存在困境,构建以培育政府文化为先导,以培养政府涉外管理人才为核心,以政府涉外机构建设、涉外制度建设与涉外政策完善为主体,以政府的省际协作、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为补充的政府能力国际化建设路径体系,促使广西地方政府走出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推进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引领和促进广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作用。探讨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利于推进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推动广西高水平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8.
清代,晋商足迹已延伸到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广西。晋商在广西经营商品,如蔗糖、茶叶;与陕西商人合作建立会馆;设立票号,控制广西金融,这对广西边疆地区经济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了广西与全国各地商品的互通有无;增强了本地商人的经商意识;为广西汇兑军饷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广西金融的近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陈思宇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86-90,119
清朝的学田依据教育体制,可分为官学田、书院学田、义学田和社学田等四种类型,当时不少政府文献对全国及各直省学田的规模均有专门统计,但却只包括了官学田的数量,而忽略了其他几种学田,因此记载并不十分准确。本文试以广西作为个案,对其清代前期学田的设置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并力求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广西的教育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1901年至1911年清政府宣布推行“新政”,提出了包括发展实业在内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广西当局积极响应。大力倡行,通过设立实业机构、调整实业政策,兴办实业教育,招徕外资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广西实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