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银昌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6):54-57,84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焦氏易林》的作者运用易学象思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哲理诗,涵盖了后世哲理诗的四种形态,标志着哲理诗的成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焦赣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哲理诗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焦氏易林》历来被认为是西汉焦延寿的作品 ,但自明朝起便有人怀疑不是焦氏所作 ,而是东汉人崔篆所撰。本文运用详实的文献并结合《焦氏易林》文本内容 ,认定其确为焦氏作品  相似文献   

3.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由于它采用了《诗经》四言韵语的形式和《周易》运象示意的手法,所以在象征文学尤其是寓言诗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些寓言诗与汉代及以后的辞赋、乐府诗有很大关系,并且体现出运象新奇、寓理精警的风格,显示出了一定的创作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继《学术不可负前人,欺后人》再次考辨《焦氏易林》作者之谜,通过西汉前中期两部反映统治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著作-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与《焦氏易林》的主要思想内容进行对照分析。运用大量实例确证,《易林》作者的思想与贾,桓二著,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且同是西汉前中期社会状况的近距离反映,因此决不可能出自王莽至东汉初期的崔篆之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继《学术不可负前人,欺后人》再次考辨《焦氏易林》作者之谜,通过西汉前中期两部反映统治阶级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著作──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与《焦氏易林》的主要思想内容进行对照分析。运用大量实例确证,《易林》作者的思想与贾、桓二著,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且同是西汉前中期社会状况的近距离反映,因此决不可能出自王莽至东汉初期的崔篆之手。  相似文献   

6.
《焦氏易林》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史信息。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西汉的农业已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中心,以畜牧、织绩、渔猎等副业生产为辅的“大农业”。从农史角度解读《焦氏易林》,不仅可以真切地了解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这部易学典籍的经济史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透露的经济史信息尤为重要。《焦氏易林》反映出当时农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比较频繁的;耕牛在当时的农耕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时的粮食亩产量已有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汉代《焦氏易林》释卦占卜之辞有与《公无渡河》的意象与主题相近相似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经比较、考察,《公无渡河》的本事当在先秦,《焦氏易林》以“成事”为占辞。《公无渡河》的影响先在于曲,又有后世的题材与主题的模拟延续,亦有误传的影响。《公无渡河》的吟咏与流传,在于朝鲜对箕子“被发为狂”“自投河”的强烈印象。  相似文献   

9.
《易林》一书源于《周易》,本为占筮之作,但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一点自唐朝始便获学界确认。《易林》的文学价值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熔"立象"与"比兴"的艺术手法为一炉,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全面继承,同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进行了多方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西汉梁人焦延寿治《易》师从孟喜,别为占侯一派,长于阴阳灾变之术。焦氏《易林》创“分卦直日”法,形成了4096种变卦,每种变卦编造一首卦辞(林辞)。《易林》林辞仿诗而作,多为四言韵语,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林辞内涵丰富,包含了从上古至汉代的神话传说、历史评判、社会现实、生命意识、人生哲理、男女爱情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12.
韩盂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等人。在中唐后期的咏物诗创作中,韩孟诗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们的咏物诗寄托深邃、内涵丰富,在对外物的吟咏中,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和世态的批判。另外,他们还在创作中刻意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和新奇反常的立意,追求一种生新、奇峭、怪异的风格,达到以丑为美的审美效果,给咏物诗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南齐,谢朓的咏物诗不仅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对于创作技巧的磨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咏物诗不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亦代表了从山水诗到宫体诗的过渡,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演进,又是一种化传统的渗透。六朝是咏梅诗的初兴期,唐朝是咏梅诗的成熟期.宋朝则是咏梅诗的巅峰期。梅意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化相互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历代咏梅诗作又是中国传统贬谪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是唐代咏物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在白居易的咏物诗中,有些借咏物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作品寄托深邃、内涵丰富。也有一些借物说理之诗,构思巧妙,描写逼真.情趣活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方岳是南宋末年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作品,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咏物诗。方岳虽然被推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诗歌取法和艺术并不仅仅限于一般认为的江湖派诗歌。方岳的诗歌有着其独特的个性以及魅力,而他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在他的咏物诗里面也有着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