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展  王加福 《物理教师》2010,31(5):30-30
本刊2009年第10期刊登的《对教材中“多普勒效应”一节的质疑》一文中举例说,火车匀速进站时鸣笛,观察者听到的音调比火车静止鸣笛高,但音调不变,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观察者不可能站在火车行驶方向上,因此鸣笛的火车匀速经过观察者时,观察者听到的音调会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当一列火车鸣着汽笛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的声调会变高;当火车鸣着汽笛远离我们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的声调则会变低。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于1842年发现的。医学中测量血管内的血液流量计,就是根据多普勒效应设计的。  相似文献   

3.
于凤斌 《物理教师》2009,30(10):10-1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册在“多普勒效应”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的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音调变高,火车驶离你远去时,音调变低.……这种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笔者认为本节中这些说法有诸多不妥之处,容易误导学生造成学生的错觉,需要更正.  相似文献   

4.
1 多普勒效应的理解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加选修 )的第2 1页中有关多普勒效应是这样描述的“这种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做多普勒效应” ,“在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 ,声源 (如火车的汽笛声 )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从书面表述容易理解为 :“火车驶离你远去时 ,音调变低” ,即频率越来越小。实际上 ,当火车匀速向你驶来或离你而去时 ,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不变的 ,只是比火车和观察者都不运动时 ,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要高或低。当观察…  相似文献   

5.
1 一种特殊的多普勒效应——激波 多普勒效应很常见.当观察者与渡源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将不同于波源发出的频率,如:高速行驶的火车鸣笛进站时,站台上的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变高,即频率变高,火车鸣笛而去,人们听到的音调变低,即频率变小.  相似文献   

6.
邵建峰 《物理教师》2005,26(10):18-19
《初中物理教程》(书海出版社)第13页有如下一题:小明同学站在火车轨道旁,一列正在鸣笛的火车飞驰而过,则他听到的鸣笛声的频率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有这样一种认识:在火车未到达小明之前,听到的鸣笛声的频率越来越高;当火车经过小明以后,听到的鸣笛声频率越来越低.我通过分析,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1)假设小明站在火车的正前方.图1如图1所示,设听鸣笛声的人与火车的距离为s,开始鸣笛的时刻为t0,声音的速度为v声,火车的速度为v车,声源的频率为f0,那么声波的第一个波峰到达人耳的时刻为t1=t0 vs声,而声音的第二个波峰过f10后才从…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种经验:当一列鸣着汽笛的火车经过某观察者时,他会发现火车汽笛的声调由高变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声调的高低是由声波振动频率的不同决定的,如果频率高,声调听起来就高;反之声调听起来就低。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为: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频率变化的现象.在声波上体现为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否变得尖锐,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接近观察者时,其汽笛声会比平常更刺耳;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对多普勒效应的解读只处于理想化的简单模型,即简单地由波源和观察者的相对运动判断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进而得出音调的升高或者降低。正是这种简单模型的教学,导致一些物理教师并未对其原理做深入思考,造成一些教学上的失误,错误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利用多普勒效应中观察者接收频率的计算公式证明当列车迎面驶来时,观察者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并非越来越高,由此归纳总结出,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变速运动时,观察者所感受到的音调变化,并据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第二册 )中 ,增加了必学内容——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方面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测定遥远天体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情况 ,流体的流动 ,潜艇的速度 ,还可应用于报警 ,检查车速 ,医学诊断等 .笔者在此对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讨论简介如下 :一、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 ,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 ,当火车鸣笛而来时 ,人们会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 .相反 ,当火车鸣笛而去时 ,人们则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低 .像这样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有相对运动时 ,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频率有所变化的现象就叫做多普勒效应 .这种现象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 1 80 3~ 1 853)于 1 84 2年首先发现的 ,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多普勒效应的演示实验在上述火车鸣笛的例子中 ,实际上火车鸣笛的频率并没有改变 ,而是由于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使人耳接收到声音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所以人耳听到汽笛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用水波代替声波 (都是机械波 ) ,做如下演示实验 .图 1在盛有清水的大水槽...  相似文献   

11.
再谈超声速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蓉娟 《物理教师》2005,26(12):39-40
多普勒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是指波源和观察者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人教版(2003)高中第二册物理(必修加选修)教材中,以声波为例介绍了多普勒现象.当声源相对于观察者以低于声速的速度运动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频变高或变低,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容易观察到,所以是被学生所熟知的.但是,当声源运动速度等于或大于声速时,多普勒效应又怎样呢?这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当列车进站时,我们听到汽笛声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音调变高;列车离去时,汽笛声不仅越来越小,而且音调变低.反之,若声源未动而观察者运动,或者声源和观察者同时在运动,也会发生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13.
1 制作原理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声波、光波等)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两者相互接近时,收到的频率升高,相互远离时则降低. 例如,当火车迎面开来时,你会觉得汽笛的尖叫声震耳欲聋;而当机车从身旁驶过以后,顿时会感到声音不那么尖锐了.这是由于当波源和观察者接近时,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频率越高,声音越“尖”,或者说声调越高.反之,如果观察者与波源背向运动,那么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所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就比原来少了.即接收到减小.频率变小,声调变低.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效应”是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课的内容,多参考资料介绍多普勒现象时都用“火车鸣笛事例”加以阐述:“当我们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拉响汽笛急驶而过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火车朝我们开来时,汽笛声调变高一频率增大;当火车离我们远去时,汽笛声调变低——频率减小.”众所周知,这是个典型的多普勒效应事例,  相似文献   

15.
人们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如果有一辆汽笛长鸣的火车迎面开来,汽笛将会发出“越来越高”的声调从你身旁呼啸而过;然后随着火车飞快的远离,汽笛的声调又逐渐“变低”。如果火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50公里的话,那末人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高低的差别,几乎可以达到一个全音程。人和声源发生相对运动时,人听到的声源的音调将发生变化。相向靠近,音调升  相似文献   

16.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一列火车向我们快速驶来,我们耳朵感觉到的火车鸣笛声音要比火车实际的鸣笛音调高,亦即频率值变大;而当火车渐渐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耳朵感觉到的鸣笛_声音要比火车实际的鸣笛音调低,亦即频率值变小。这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是由多普勒效应所致。多普勒效应这个物理现象。最早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于1842年发现。  相似文献   

17.
"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离你而去时音调变低."这是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多普勒效应》一节中,多年来不变的陈述.本人以为这段话的描述与事实不符,以无风天气为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多普勒效应     
据传,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特开着汽车通过十字路口时,因闯红灯而被警察责令停车。胡特向警察解释说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多普勒效应造成的,对于运动着的观察者来说,光源发出的光的频率会发生变化,所以把红灯看成绿灯了。遗憾的是这位警察并不是外行,他知道只有当汽车的速度大得接近光速时,频率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他没有同这位科学家争论,只是干脆对他以违章处以罚款。大概每个人都曾碰到过多普勒效应。当轰鸣着的火车从人的身边飞驰而过时,人们会听出火车汽笛的音调发生了变化,最初,当火车从远方驶来时,音调将渐渐升高,通…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3—4在“多普勒效应”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当一辆汽车响着喇叭从你身边经过时候,喇叭的音调由高变低……发现波源和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笔者认为本节中这些说法有不妥之处,易误导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波源的频率会发生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高中物理新教材《机械波》一章新增了《多普勒效应》一节内容,教材经过对“两种情形”简要的分析,概括得出: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检查教学效果时发现,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是深刻的,但对两种情形的理解却是肤浅的,有的甚至于把两种情形混为一谈.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多普勒效应,本文拟对其“两种情形”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