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其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课堂“边缘人”身体缺场弱化了课堂交往情境,后台人格降低了个人情感体验,身份认同缺失引致班级符号式微。课堂“边缘人”参与课堂互动仪式,应保证身体在场参与课堂互动情境、共享焦点引发课堂情感连带、积累符号升华课堂互动效果。基于此,教师须以公平与质量为导向,确保课堂“边缘人”身心在场;营造充满爱的课堂环境,引发课堂“边缘人”情感共鸣;注重凝结班级时空符号,提升课堂“边缘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关注个体交往互动的"情境"创设、身份认同的"情感"能量激发以及群体团结的文化"符号"塑造。从这3个核心要义审视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状况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交往情境中的关注焦点不同步,集体情感能量积聚不充分,文化符号生成不聚焦。对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更多地关注在微观情境中,通过互动仪式激发学生的集体情感能量,塑造彰显学生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强化归属感和责任感,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宿舍园区的幸福文化建设就是有力探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设全方位的育人情境;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凝聚集体团结的情感能量;以文化建设长效性为目标,塑造更具教育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武茜璇 《中小学德育》2024,(2):50-53+45
粤港澳“姊妹学校”项目在推动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从瞄准共同关注焦点、延展仪式互动情境、创新集体符号表达、完善实践反馈机制等四个层面,对粤港澳“姊妹学校”在新时代培育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实施路径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促使更多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4.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高职学生在30天的微博使用行为进行追踪记录,通过对13362条微博记录数据的整理,结合ROSTcm6.0和Python的社会网络、语义网络和情感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微博互动表现出:个体情感能量强大且积极向上;关注焦点层次分明;群体团结感符合主流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符号资本缺乏、圈层过于局限,情感连带不活跃、情感体验不充分、群体符号分散、缺乏集体团结力等问题。建议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增强符号资本,扩大关注范围;调动情感投入,提高情感动力;凝聚群体共识,强化集体意识等策略,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观念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课堂是知识和思想衍生的基地,是本科教学变革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需要师生双方的互相关注和情感联结。互动仪式链中的身体共在、身份认同、关注焦点、情感共享要素吻合了课堂师生互动仪式成功联结的要求,以相互关注的程度和情感能量的强弱,将师生关系分为合作型、强迫型、疏离型、期待型等四种类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师生关系的理论分类。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师生共同投入和创生课程,培养有情有义的“合作型”,为课堂教学排“水”冶“金”;激发师生共同的情感能量,避免相看两厌的“疏离型”;聚焦缺乏能量的“强迫型”,实现静态性“师教生学观”向动态性“共生互学观”转换;关注沉默学习者和“期待型”学习者,强化互动,共同实现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7.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该理论分析以互动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具有适切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符号互动论的视野下,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分化为如何把握和利用符号以及如何控制符号互动过程这两个维度。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应该从增加师生互动的频度和广度,培育高端情感符号;回应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创作“有意味的”案例文本;锤炼教学语言,做到既“能讲”又“会讲”;灵活运用各种互动形式,控制课堂互动方向;保持对“沉默者”的关注与鼓励,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等五方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动可以被划分为“正式仪式”“自然仪式”“混合仪式”三种情境结构类型。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多源流汇合下的唤醒”“仪式互动中的重构和固化”“作为知识和集体记忆的刻写”三个在时序上前后衔接、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人们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9.
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师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仪式。课堂中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产生群体团结、情感能量与代表群体的符号,它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一种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感,以及对参与课堂互动自信、热情、积极主动的感觉。在课堂互动仪式中,仪式强度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着以情感能量为标准的分层,分层的维度主要涉及权力与地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育科研精神、传承学术文化的基础,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导学双方的行为互动.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网络社交虚拟化导致导学的真实交往情境被模糊、组会焦点缺失导致导生的情感能量无法聚集、合作观念错位导致导学的群体符号无法生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对此,在破解对策方面,应尝试从明晰交往理念、丰富导学情境活动,重聚组会焦点、发挥导学情感合力,强化权责意识、构建导学合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以期构建更加融洽、和谐、健康的导学关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于微观场域互动行为的研究对分析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产生与调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在线课堂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导致了诸多现实问题的产生,其中在线课堂师生冲突问题尤为显著。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可归结为:师生虚拟交互,真实情境模糊;师生主体异质,互动实效下降;共同焦点缺失,符号生成不畅;正向能量消解,情感链接削弱。基于此,提出师生冲突的调适路径:构建身临其境的课堂情境;交互双方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注重符号再造及情感回归,以形成正向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高效有序的在线课堂。  相似文献   

12.
高职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与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较为契合。文章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内涵,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的情境、情感、符号三个维度检视了当前高职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而指出高职德育工作面临德育情境单调刻板、德育情感遮蔽缺失、德育符号简化祛魅三大困境,最后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了高职德育工作路径:重塑情境仪式,创设有效互动;激发情感能量,强化价值认同;再造形象符号,建构群体道德。  相似文献   

13.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的身体在场、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共享情感等互动仪式的四大要素,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校合作可以看作是微观情境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展开的互动仪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合作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可以发现现实中一些内隐性的困境,即家校合作的主体异质导致共同关注的焦点模糊,家校互动不良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积极情感共享缺失,家校“虚拟”合作导致参与主体身体在场不足,家校合作形式化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仪式缺乏实效。基于此,通过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增进家校积极情感共享,营造家校沟通际遇,完善家校合作制度化建设等路径,有效破解家校合作困境。  相似文献   

14.
以情感传播为视野分析“纲要”课程教学,立足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阐释情感传播赋能“纲要”课程的理论意涵,认为“纲要”教学本质上是知识、信仰、价值传递与仪式共存的情感传播,发现新时代“纲要”课情感传播面临情感表达呼应学生情感需求不足、情感符号唤醒情感不足、情感情境汇聚情感能量不足的问题。提出情感传播赋能“纲要”课,主要表现在情感元素增益、教师情感素养提升、呼应学生情感需求等方面;在情感呈现方式上,创新叙事,促进学生情感唤醒;在传播渠道上,以沉浸、即时、多元三要素贯穿互动场景,促进情感共鸣,强化情感实践,汇聚课程的情感能量,从而优化现有“纲要”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温度、效度。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变,引发了课堂互动的变化.在线课堂互动空间的分隔、互动情感的阻隔以及互动边界的区隔,使课堂互动更具不确定性,教师身份认同也由此模糊化,并呈现出角色冲突化、身份边缘化、情感整饰化及主体缺场化的特征.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的重构路径之一是发展情境化认知,即在不确定性中理解自我与世界,教师通过此认知方式,获得对在线课堂互动问题复杂性的洞见.教师借助情境化认知,打开情感通道,唤起对学生的连带感通心.经由情感的升华体验,教师更新道德生命力,创造共同求真的叙事文化.在对共同道德的追寻中,教师不断重构身份认同.后疫情时期,讨论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促使教师省察身份认同模糊化对专业发展的阻抑,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转变视角,看到身份认同模糊化中孕育着新的成长契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情境作为出发点对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特点相关,通过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等方式将冲突性紧张转变为不对称情感能量是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立足于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激发旁观者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7.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即群体聚集、设定界限、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这四种要素的有效组合,进而形成互动仪式发生作用的核心机制。真人秀节目《快乐再出发》借助亲身在场与虚拟在场共同构成群体聚集,经由局内人的界限设定强化群体认同,促使共同关注的焦点凝结出团结符号,并通过共享的情感状态激发出积极的情感能量,完整实现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动式教学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要想真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需要创设“互动情境”,从而实现创设可供学生参与的互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化“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着眼素质理念.全面发展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将“人”这一个体,进行“物化”处理,“一言堂”式管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是“双向”互动过程,学生希望在愉悦和快乐的情境中,领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教师的呵护和同学的赞赏。另一方面,教师希望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情感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