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最近我得到一支浮漂,其结构是:木质纺锤型浮力泡,中间穿一根20.5毫米长的有机玻璃杆。浮力泡的最大直径是6.25毫米,漂杆的直径是1.7~1.5毫米(漂头~漂尾)。在漂尾顶端贯穿了一根长25毫米,直径为2.5毫米的红色塑料套管。漂头用胶及软线连接一根长20毫米,直径为3毫米的插杆。浮力泡固定在漂杆的2/5处。全漂的重心在浮力泡的最大直径处。从外观看,是一支小巧玲珑的浮漂,灵敏性会很不错。于是笔者配好钩、坠去池塘垂钓,在使用中发现:灵敏性很低,看不到漂  相似文献   

2.
说到调漂,不能不牵扯到浮漂受到的浮力,因为它是影响漂子灵敏度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据此可知,同体积的浮漂,在没有附加物(坠、钩、饵等)的情况下,漂体露出水面越多,表明其受到浮力越小;漂受到的浮力越小,调试时需加的铅皮就越多,其相对来说对鱼吃饵的反应就越不灵敏。这一点,在以往的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  相似文献   

3.
过把瘾     
一些文章中提到了剩余浮力。浮漂有浮力(实际上是水对浮漂产生浮力),当浮漂全部浸入水中.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最大。浮漂如果有一部分漂尖露出水面,就认为它有剩余浮力。  相似文献   

4.
立漂,以其反应鱼汛灵敏清晰而深受广大钓友的喜爱。但是,立漂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被许多钓友所忽视。一支立漂,从下至上分为插杆、漂身、视标三个部分。由于制作工艺和选用材料的不同,每支漂或多或少都在视标上存在着一段显示盲区。这段盲区对反应鱼讯影响很大。买到一支漂后,如何判断这支漂的显示盲区有多大呢?首先在插杆上卷上一段铅皮后放入水中,适当增减铅皮,使浮漂的视标露出水面一半左右。当漂稳定后,轻提或下压浮漂几目可以发现,松手后浮漂不返回到原来露出水面的目数,而在另一目数处稳定下来。也就是说,与铅皮…  相似文献   

5.
一些文章中提到了剩余浮力。浮 漂有浮力(实际上是水对浮漂产生浮力),当浮漂全部浸入水中,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最大。浮漂如果有一部分漂尖露出水面,就认为它有剩余浮力。  相似文献   

6.
使用长竿短线钓草缝,最让人烦 脑的事儿是解决浮漂问题。使用蜈蚣漂距离远些就不易看清楚,使用长身立漂入水困难出水还容易将漂折断。因此大多数钓友都使用短身浮漂。但短身浮漂的灵敏度不高,因此十分矛盾。我使用长身立漂钓草缝的方法是:用1厘米长细塑料电线外皮一段套在主线上充当漂座(漂脚粗可用气门心),漂座上端再套2~3毫米长一段气门心,浮漂插入漂座后将上端气门心套在视漂根部(见图),这样组装后浮漂与主线平行,在草缝中可直出直入,灵敏度也很高。此方法也适用于钓冰洞。望众钓友不妨一试用长身浮漂钓草缝@李世贤!呼…  相似文献   

7.
我地渔具店里出售的浮漂座,是有一个铜芯的那种。使用时,浮漂脚可插在灵活旋转的橡胶棒上,主线可以穿过浮漂座的铜芯。这种浮漂座的缺陷是铜芯的孔太小,如果钓线稍粗或不太直,浮漂座就不易在主线上滑动。为了改进这种浮漂座,我把浮漂座的铜芯剪去,让钓线直接穿过固定铜芯的小环,再配用稍大的太空豆,浮漂座就可以在主线上痛痛快快地滑动了。■  相似文献   

8.
悬锤底钓与宇宙必钓,二者的差异很显明的是“浮漂设定预留浮力”互不相同:前者以二粒钓饵的重量将出水色格目设定平水或稍为可沉水的浮力;后者同样的使用二粒钓饵的重量将浮力预留出水1或1.5色格目。二者的差异全部在于浮漂预留浮力强弱和高低。可见,浮漂和其下的线组是钓鱼术法的灵魂和关键所在。一、浮漂各部名称或俗称简介或许各地钓友对浮漂各部位的俗称不相同,笔者为求取大伙都能理解而以人体各部近同的名称呼之。①色格目——俗称浮漂尾。②浮漂颈——粘接色格目的部位。③浮漂肩——是浮漂体身最粗的直圆径部位。俗称浮漂重心…  相似文献   

9.
配漂与选漂     
北京钓友吉利问:怎样根据不同的钓场和不同的鱼来选用浮漂?选用浮漂时与季节有无关系? 使用手竿垂钓,应根据不同的钓场——如流水静水、水深水浅等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浮漂。垂钓时也应讲究钓什么鱼配置什么钓具,其中也包括浮漂在内。就是在不同的季节,用漂也要有所区别。下面就配漂和选漂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配漂。这里所说的配漂,就是在垂钓时选用什么样的浮漂。 流水与静水的区别 钓静水漂子讲究精巧灵敏,而钓流水时由于水有很大的推动力,所以就要加大浮漂的浮力。这就要根据水的流速,配相应的浮漂,不能用一…  相似文献   

10.
二、浮漂的稳定性浮漂的稳定性与灵敏度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浮漂的灵敏度越高稳定性就越差,但也还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浮漂的稳定性所追求的并不是让浮漂不爱动,而是希望浮漂有规律地在一定的范围中运动。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浮漂在鱼吃饵时明显地下顿1—2目。由于鱼吃饵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即使单钓鲫鱼也同样如此),因此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稳定因素与灵敏因素的比例.使所用的浮漂在各种不同场合下动作都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状态。这也正是竞技钓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浮漂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灵敏性是相互对立的,即灵…  相似文献   

11.
在野钓中时常见的一种竿线齐长、单钩直漂的钓法,是淡水手竿底钓(传统钓法)的一种,其基本组件一般为直径3毫米长200毫米直漂、直径0.20毫米钓线、钓鲫小钩、脑线长4厘米、铅皮卷线为坠。多数人将其钩坠漂调配为钩坠在水中的重力等于水对浮源的浮力,即钩坠未触底时漂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以粉饵作窝、面食作饵为例:垂钓时钩饵触底时漂顶微露于水平面,鱼儿吸钩抬头时浮漂上送。本人平时也较多使用这种钓法,效果尚可,在浮漂上送时起竿,中鱼率不错。然而,在长期使用中,也时有一些现象(浮漂反应)让人疑惑不解,其中之一就是有时…  相似文献   

12.
1.抛竿后,按理数秒钟后浮漂受铅坠重力影响会慢慢立直,但在应立直时还平浮躺着不动,这一般是小鱼在中上层接住钩饵(排除钩坠、线被水草等托住),应及时扬竿。2.浮漂立直,漂尾露出水面稳定二目,不时冉冉上升一目或半目后又缓慢沉到二目。这是鱼在钩饵周围吃食、活动引起水流水压变化,不是鱼儿咬钩,不可扬竿。但说明这时浮漂感觉好,很敏感。3.浮漂稳定“钓二目”时,先发现徐徐上升一目左右,而后短促有力一顿。应在见浮漂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13.
塑料浮漂吸水少、浮力大、自重轻、物美价廉,深受钓友们欢迎。然而由于制造者的原因往往有密封不好的现象,从而影响垂钓效果。密封不好多出现在浮漂两端的封口处,购买时虽然仔细挑选也很难发现这样的毛病。笔者有一法,可检验浮漂的密封性。 试验的方法很简单:取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内倒入热水,水的温度约90℃,手持浮漂的一端将浮漂插入杯内的热水中。由于浮漂体内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如果浮漂密封不良就会有连续气泡不断从密封不良处冒出。就像修理自行车的师傅将车胎充气后浸入水盆中检查车胎是否漏气一样,只是这里的气泡没有车胎漏气时那样多。试验完一端后再试浮漂的另一端。试验过程中如果没有连续气泡冒出则表不这只浮漂密封良好。 将浮漂的密封不良处用电烙铁烫软后用手捏合即可修好。  相似文献   

14.
钓界有传说:硬尾浮漂的灵敏度比软尾的高。其一种解释,认为软尾是空心的,空心的浮力大,浮漂下顿时漂尾增加的浮力就大,阻力就大,所以灵敏度低;还有一种解释,认为硬尾较重,可帮助浮漂下顿,所以实心的灵敏度高,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5.
七星立漂     
七.星立漂克服了传统立漂漂目细、看不清楚的缺点,把漂豆均匀地排在漂目上,而且颜色都不一样,十分醒目。在矶钓过程中,即使浮漂离人很远,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浮漂微小的动作。七星立漂漂身采用巴尔杉木材质,浮力大,而且浮漂的每个号都与配重铅号相符,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16.
文风 《钓鱼》2008,(10):19-21
《钓鱼》2007年第18期、第19期刊发了拙作“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文中的量化分析部分是在浮漂的总浮力为10目,一只钩将浮漂往下压1目,一只饵也将浮漂往下压1目的理想情况下进行的。然而浮漂的种类繁多,每只浮漂的浮力大小不同,钩有大有小,饵有轻有重,理想状况下一钩压1目,一饵压1目在实际垂钓过程中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一支浮漂,不管是何种材质,只要其体积相同,其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便相同;在水中悬浮时,其浮力所能承载的包括其自重在内的重量亦相同。我认为,减轻漂体自重,使其浮力能多点去承载悬浮时的配铅,是悬坠钓法的浮漂应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同体积的浮漂,漂体自身的比重小些,自重轻些为好。下面所谈的漂体形状与浮漂的倬用功能.亦与这一问颢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一、浮漂在水中的受力 在忽略水分子密度随水深浅变化和水的摩擦系数的情况下,垂钓时浮漂在水中受力可用静态平衡式W=F和动态表达式W Q=F R δ表示。式中W是坠、钩和饵在水中的重力;F是浮漂在水中的浮力;Q是鱼儿咬钩后减少或增加的力;R是鱼咬钩后水对浮漂运动的阻力;δ为鱼儿咬钩后水对浮漂运动的侧压力。现我们可用这个表达式对三种典型浮力泡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余力 《中国钓鱼》2018,(12):41-41
台湾钓法中,主干用芦苇做的浮漂叫芦苇漂。但它干体薄而重,品位较低。有一种选用禾本科植物——“芒”的花茎作主干制成的浮漂,也称芦苇漂。这种浮漂干体内芯基本充实,性糯而质轻,相对浮力大,其表层初具防水性,若以手工精制再配以良好的浸渍工艺,浮漂入水后8小时的吸水率几乎是零,漂体的稳定性也甚好,是一种高品位的浮漂。  相似文献   

20.
《钓鱼》2008,(10)
《钓鱼》2007年第18期、第19期刊发了拙作"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文中的量化分析部分是在浮漂的总浮力为10目,一只钩将浮漂往下压1目,一只饵也将浮漂往下压1目的理想情况下进行的。然而浮漂的种类繁多,每只浮漂的浮力大小不同,钩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