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僧《出三藏记集》最初之“十卷本”,当始编于南齐建武时代并成书于齐代,它是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与佛学之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僧入梁后对《出三藏记集》续有大幅度增补,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出三藏记集》成书于梁,这也是并不错的,但当说明是十五(或作十六)卷本。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某些论著没有仔细考察其“十卷本”与“十五(六)本”的编撰时间有先后之别,从而混淆了《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有关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勰一生几次进出佛门与俗世并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他不仅虔诚地追崇佛教,而且佛学造诣极高。在其撰写的。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中隐含着明显的佛教思想。从“原道”“序志”及《文心雕龙》体例安排与思维逻辑上等,均可验证在《文心雕龙》形成过程中,刘勰是既宗儒道,但又一直秉承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文”的范围大致是相同的。这体现着南朝人对“文”的共识:以集部各体为“文”。从功用上看,《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或多或少因之于两书的性质不同,然其主要的显然是著者(编纂者)对“文”本身价值取向有别而来。《文选》只严“体”之界,而不像《文心雕龙》那样重视严格意义上的辨体。这主要是昭明太子与舍人文学观的不同而分别反映在《文选》与《文心雕龙》上所致。  相似文献   

4.
文学院李平老师的新著《文心雕龙综论》一书,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20余万字,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其主导思想,探讨其文化意蕴,揭示其与中华元典《周易》的内在联系;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方面的研究,集中论述《文心》创作论中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神思”与“养气”;还有一类是对《文心雕龙》研究史的论述,一是从宏观上对20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概括的分析,二是对《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范注”作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6.
以“深爱接”、“大重”及《金楼子》有“袭自《文心》”观之,昭明编纂《文选》或受到舍人的某些影响。然沈约“大重”《文心雕龙》,说明不了其在当时得到多大的关注;刘勰虽说被“深爱接”,然其远非昭明之最亲近者,“深”无以落到实处;《文选》与《文心雕龙》的诸多共同点,或在“历赏”之后,或人人均会如此,故不能不同。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看,《文选》深受《文心雕龙》影响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主体论的方法,通过对“圣”之内含的重要阐发,指出被研究者们长期忽略的《徵圣》篇在《文心雕龙》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进而对《文心雕龙》的体系构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即使是在西方现代文体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探析:第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首先体现在刘勰系统细致地研究、整理、归纳各类“体裁”所呈现出来的特殊价值及其规律上。《文心雕龙》是我国文体“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文心雕龙》的文体论还表现在对语言与语言风格以及语言表现方式层面中所呈现出的“文”的观念重视上。因此,《文心雕龙》也是我国文学语言“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本文在西方现代文体学的理论视野上看《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所具有超时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人们大都把“六观”当作《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标准,而对本为批评标准的“六义”却视而不见,或语而不公。笔者认为这是《文心雕龙》研究上的一个误区。本文从《文心雕龙》的结构、“六义”与“六观”的含义与相互关系等入手,对“六观”与“六义”进行了辨析,认为,‘六观”是刘勰提出的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宗经》的“六义”才是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斥三家实则皆为“空心”主张。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已经传世一千四百多年了,可以说注家辈出,精论纷呈,读者遍宇内,寰海存知音。《文心雕龙》学已成为当今的“显学”,“文心”园地,充满无限生机。 《文心雕龙》从校注、译注到理论研究,在这段岁月悠悠的历程上,留有拓荒者的足迹、创业者的艰辛、后继者的功业。为了《文心雕龙》学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诸如各种辑注、索引、论文汇编等等。这都是具有不同功用的建设“文心学”的基础工程,都是嘉惠学子、泽被后人的。但人们也还盼望着能有一部《文心雕龙辞典》的出版。已故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秘书长牟世金先生十年前就呼吁我们该有一本“研究者所亟需的工具书”(《<文心雕龙)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李平等著《(文心雕龙)研究史论》2009年10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该书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书中研究的明清及20世纪“龙学”家及其成果,均在《文心雕龙》(简称《文心》)研究史上做出贡献。杨慎、曹学俭、钟惺代表了明入《文心》研究的水平;清人纪昀的《文心雕龙》评点,堪称《文心》第一评;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现代“龙学”的奠基作;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创作论》认为《文心雕龙·养气篇》表述的是关于文艺创作的直接性的“行文之乐”,“立论之本”与《抱朴子·至理篇:“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的义旨无关。这一说法大概本于范文澜《养气篇》注:“彦和论文,以自然为原则,本篇大意,即基于此”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又滞于养气理论的表象,没能把握“养气”在文艺创作中,尤其是在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不尽合乎《文心雕龙》的原意。 要辨明《文心雕龙》养气理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椠”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文心雕龙》的“文”的观念与模式、辨名析理的方法、才性之辨与言意之辨等层次,概略地讨论了《文心雕龙》与玄风笼罩下的六朝思想文化的关系;并从其“唯务折衷”的批评个性出发,就六朝文艺批评派别的分野、拟古诗作与文体论的关系以及审美心物观等问题,简要地论述了《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