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婉约和豪放之间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明确。实际上,不管"婉约"还是"豪放",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词人写作皆出于真情。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为例,他的词豪迈中见婉转,融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体,因为他的真情实感使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了难觅端倪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正悦荐读了这篇文章,我收获很多,我开始思索:我们可以努力为自己创造一种生活,不被过去束缚,不被外部条件控制,不责怪父母没能给我们所期望的东西,不再贪求什么。很喜欢全文的最后一句:"我非常肯定一件事:不管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商务人士,不管是医生还是老师,不管背景如何,理想在哪,只有当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时候,生命才有了意义。"上海市第十中学韩祎菲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17:32:06听说你是学校理科"尖刀班"的优秀生。既然喜欢写作,为什么没有选择读文科?裴昱:17:34:27热爱无止境。我喜欢的东西实在太多,包括充实的学习生活,呵呵。学理科,我也能学得很好,并不妨碍我喜欢写作。  相似文献   

4.
据《文汇读书周报》消息,英国副首相尼克·克雷格近日透露了他的阅读习惯,他有每晚阅读小说的习惯,并表示很有兴趣从事写作。在《简单生活》杂志对尼克·克雷格的采访中,尼克透露,他更倾向于"简单的、单纯的"写作风格,类似于布克奖获得者J·M·库切的作品风格。"我无法想象一天忙到晚后不看几页小说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不管这天过得怎么样。"他说。同时,这位政坛名人也表示自己并不是"24小时沉溺于政治",他并不喜欢阅读政治类书籍:"白天一直跟政治打交道,晚上还得读政治,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据悉,尼克·克雷格最初开始尝  相似文献   

5.
婉约和豪放之间的评判标准一直没有明确,标签化的分类是眼下唯一的区别方法。实际上,且不管“婉约”还是“豪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词人写作皆出于真情。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为例.他的词豪迈中见婉转,雄奇中蕴苍凉,融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体,因为他的真情实感,使得他超越了一种风格的约束.呈现出难觅端倪的多样性。于是苏轼超脱出了流派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泱泱中华,闪耀着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其中,经典诗文,便是最耀眼的一颗。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瑰丽诗篇浩如烟海。不管是隽永、典雅,还是婉约、豪放的诗文,都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我知道,每一次的诵读,我们的心灵都能得到一次升华,人格也能得到进一步地完善。在文中,我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体验,阐述了"经典诵读":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诵读,可以营造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经典诵读,可以演绎写作情怀等。也希望并借此来唤起广大灵魂工程师对"经典诵读"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喜欢进旧书店淘书的远人弟,前些日子淘到罗素的两卷本《西方哲学史》送我。我很喜欢。一本书是否好,于我,标准如下:它能否引起自己丰富的联想,是否与自己心灵契合,是否让自己有所会心而喜悦。《西方哲学史》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书,当我读了十来页,便喜欢上了。罗素大师文风既朴实又优美还幽默;两位翻译家何兆武、李约瑟翻译准确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性格里都有一种病态的自卑,不管和谁说话,总是想着去讨好他,比如人家问起:"你觉得我这衣服怎么样啊?"话音未落我已回答:"特别好看,我尤其喜欢这颜色。"或者,有人说:"我最近胖了吧?"我就说:"哪里哪里,你还是很苗条呀!"再或者:"你想去看海还是爬山?"我想都不想:"都行,你喜欢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对  相似文献   

10.
女儿是文科班的尖子生,性格沉静,尤其喜欢文学,不管是女儿的班主任还是我们做父母的,都认为这回考作文应是十拿九稳的.没想到女儿考完试回来后,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全蔫了.她说:"我敢肯定作文跑题了,没希望了,读不了自己喜欢的文科,我宁愿留级."说罢便回到她房中低低啜泣.  相似文献   

11.
相信淀粉们看的最多的是日式漫画,最近跟着"少电"应该也看了一些欧美漫画,不知道淀粉们是不是喜欢?我想,高年级的淀粉应该会比较能接受欧美风格的漫画吧,低年级的应该会感觉还是看日式的比较轻松一  相似文献   

12.
美,爱,自由     
<正>同学少年:20:05:32你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邱雨晴:20:12:28识字之后,翻看爷爷收藏的《毛主席语录》;后来看爸爸书柜里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书,看不懂就查字典,有时候,一句话要嚼好几天才能明白;再后来,接触到各类报刊、书籍,大大充实了我的储备。散文,小说,诗歌我都喜欢,不限形式,不限风格地喜欢,读安徒生童话,也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不因作者是谁,不因流行还是经典,很简单,喜欢就读。  相似文献   

13.
编读互联     
《新作文》2005,(11)
来信节录: 我一直不敢投稿,我觉得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新作文》不太一样。虽然我很喜欢《新作文》的写作风格,但我不想过多地尝试或改变自己的风格。因为我不想受一种写作形式的限制,我喜欢感受不同。一条路地走会使人乏味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所以,我就很自由散漫,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不同的心情。我想,《新作文》也应该不要仅仅局限于这种写作方式。应拓宽更多写作思路,不要让太多的孩子为了一味地模仿郭敬明等少年作家的写作风格而变得没有个性,失去自我,那并不是《新作文》的最终目的,也称不上是“自由式”的写作。(075800)山西省阳泉市实验中学初一(13)班梁雪宁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梯度是"写话—习作—写作","习作"其实就是"写作"。貌似三级的写作梯度实际上只是"写话—写作"的二级梯度。这个梯度暗隐着一个基本假设:即"说话"与"写作"是一回事,从"写话"能延伸到"写作"。"‘说话’与‘写作’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这个问题,不管是在语文教育界,还是在语言学界,都有争议,且持对立的看法。最新的语言学理论融合了传统的对立观点,认为:在某些场合下,"说话"与"写作"是一回事,从"说话"能延伸到"写作";在某些场合下,"写作"远比"说话"复杂,"说话"无法直接延伸到"写作",需要某种转换,才能延伸到"写作"。语言学家把前一种称为"转述型写作",后一种称为"转化型写作"。依据以上观点,语文课程标准的现行写作梯度单线式序列可多元化地设计为两线式序列。  相似文献   

15.
<正>仔细想想自己,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可是回首来路,我发现不管是在紧张的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之余的空闲时分,书还是我的钟爱。我喜欢读书。书承载我的痛苦,分担我的快乐。读一本好书,让人终身受益。其中的某一句话会如一位良师的点拨,让人有"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从此别开生面的去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仿佛我打算起草什么文件似的,突然间不像我的风格,本人的风格及写作宗旨是“输技巧,也不能输题目;输内容,还是不可以输题目”,而自己又格外的偏爱散文,所以会把文章的题目写得更有诗情些,这样才方便我想像力的发挥罢了!原以为一个美美的题目就一定能造就一篇好文章,直到现在才顿悟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在于题目,而是关于方方面面的东西,唐突的写下自己的愚见,望与大家商讨商讨。我们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写作文,不然那也就是罪过了。首先,拟一个漂亮的题目,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我最欣赏的莫过于李清照,喜欢在她那婉约的词…  相似文献   

17.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分)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juSn永、徐志摩的浓艳qJ丽、汪曾  相似文献   

18.
洪劬颉 《新高考》2008,(11):4-5
一次考试,我发现平时写作很好的一个女生,不去写自己熟悉的故事,而去写作她很不擅长的议论文,得分是切入分。把她以前的历次考试作文拿来看,发现她的应试作文几乎都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问她":为什么不在考试作文中写自己比较拿手的文体而去写议论文?"她说":小说平时写写还可以,在考试中写作,要是遇到一个不喜欢读小说的老师批改,可能就会得很低的分数。"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初中英语教师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不愿意写作的原因有:觉得英语写作很难、觉得没有写作的素材、不喜欢英语写作。要突破这种写作教学的困境,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用"以读促写"的方法开展英语教学,使用这种方法,既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又能提高写作效率。本文将论述"以读促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一、引导学生改写文章所谓的改写文章,是指学生可以改变一篇文章的长短、描述  相似文献   

20.
正最喜欢的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推荐理由:因为《雨季不再来》了解三毛,但却因为《撒哈拉的故事》喜欢上三毛。读着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三毛和荷西去了撒哈拉沙漠,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或喜或悲的生活。古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做什么事都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自实践才能有所收获。而我以为读书与写作就是这样的关系,读书就像是纸上谈兵,写作便是将所读所感展现出来。因此读书是基础,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会有所感悟有东西想要表达,这也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