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徐州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活着的依恋及死后的祭奠;展示了两千年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再现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文明。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其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数量庞大,种类繁复,艺  相似文献   

3.
西王母的形象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均有涉及,但内容不尽相同,有关西王母的画像石更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至今被发现的画像石而言,有关西王母的画像石占到了很大的比重。画像石中所表述的西王母的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西王母故事之间,在戴胜、梯几、高居仙山、三青乌(三足乌)相伴等方面是相似的,但是在形象和故事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体现了汉代的艺术审美、宗教信仰等,这一题材为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增辉添色,也为我们后人理解研究汉代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4.
李东 《少儿美术》2023,(3):31-32
<正>2023年1月18日上午,枣庄市少儿美术中心垂髫知汉·鲁南汉画像石少儿版画展在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开幕。画像石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画像石出现于汉代,后代仍在延用,但分布地域和发现数量,以及内容丰富程度皆无法与汉代相比,故人们提到画像石时主要是指汉代画像石。山东滕州汉画像石以发展脉络完整清晰、雕刻技法丰富多样、画像内容包罗万象和祠堂画像石精美绝伦等在国内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它既是一种雕刻,也有绘画的风味,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章。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是反映汉代社会状况的活化石,集合了汉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通过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的墓室建构、画像石内容的解读,寻求汉代黄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肯定人的地住及作用,"与物推移"、虚幻与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现特征时汉代画像石墓建造的影响.尝试建造汉代思潮与汉画像石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文物研究中哲擘、关擘与考古学相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5-77
淮北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着鲜明的人文和地域特点,集中表现了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淮北市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语言、造型艺术语言、图案形式语言三方面进行淮北汉画像石的视觉形式语言研究。我们发现二千年前的的淮北汉画像石融合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语言于一体,与当代艺术有很多相似的形式语言。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史的研究中,作为考古学上的实物遗存,汉画像石在研究者的视野中备受关注。汉画像石作为一种独立且奇特的艺术样式,对它的研究更多是与汉代的历史、风俗、生产活动和信仰等建立联系。该文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入手,对汉画像石的构图、布局、风格、材质等相关设计要素作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试论汉画像石中的吉祥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代的墓室、祠堂、门阙等的建筑石材装饰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反映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及风物人情的重要资料。汉画像石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是汉代其他物质文化遗存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汉画像石就是汉代特别是东汉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近几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汉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汉代社会作出了贡献,然而美中不足之处是极少有人对汉画像石中刻画的大量的动物所表现的吉祥涵意进行专门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文化的范畴内,作为在汉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汉赋,在艺术追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汉画像石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无论从意识形态性,还是艺术发展史方面看,汉赋对汉画像石都可见其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东汉、衰落于东汉末年,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其风格浑厚灵动,充分展现了汉代精神。文章从文化的多角度浅析汉代画像石纹样的人文概念,只是希望能够找出一条融合艺术、社会、宗教、科学认识、人类心理变迁的路.可以用来更好地解析文化活动本质: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南阳民间新发现一块汉画像石,依内容命名为《折木相羊》。画面右部一武士正倾力折拽神木———若木的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神兽———神羊的前腿。画面主题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是供太阳在西极栖落的神树;神羊是獬豸,是独角兽;武士是源自希腊神话的战神河瑞斯形象。在汉代南阳,积淀深厚的楚汉文化和因丝绸之路畅通而东传的丝路文化,交汇融合,《离骚》的意境和当时流行的战神(武士)格式化造型,共同影响,成就了汉画《折木相羊》。《折木相羊》反映了"屈贾精神"从战国到汉代的历史传承,是"屈贾精神"的高度艺术概括,是"楚风汉韵"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代的继承制度,已有的史料里,以《二年律令》记载的较多。从《二年律令》出发,探究汉代关于女性继承制度,会发现汉代的女性继承,并不仅仅是财产的继承,还包括身份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石盘汉墓彩绘画像石的发现,改变了晋陕两地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传统观念,再次拓展了对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全貌的认识。对该墓葬较为确切的纪年判断,关系到对该地区画像石风格特征、演变规律的研究,也关系到汉代彩绘画像石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等问题的研究。石盘墓的断代,其发掘报告中说得较为宽泛,"约在东汉桓帝、灵帝之间"。运用图像语言比较的方式进行分析,该墓画像石的图像结构与造型特征,均与桓帝和平元年画像石相去甚远,而与灵帝建宁四年、熹平四年时相近。因此,石盘墓的完成年代应该就在175年前后的数年之间。  相似文献   

16.
唐代寒山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表达上力求非诗化、修辞上采用反复譬喻、意义上体现通俗哲理、风格上力求古淡,这些鲜明的特征后人称之为"寒山体"。其形成的原因与题壁书写的方式有关,与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中唐底层社会生活有关,同时也与中唐以来以非诗改造纯诗的创作风尚有关。"寒山体"是唐代民间俗化诗实验性写作的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虽然特殊得不无极端,但在后代禅林内外却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代有"献赋"的现象,其源头是先秦的"献诗"。汉人"献赋"的原因,一是"讽颂"政治,二是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汉代有人因献赋而得官,"献赋"成为唐宋"献著赐官"的渊薮,具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汉代的"献赋"现象,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又影响着汉赋"讽颂"的政治功能和"尚美"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18.
YU Miao  ZHAO Long 《海外英语》2014,(3):235+237
Han stone relief is a kind of unique burial art in China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art.Han stone relief is discovered in quite a few districts in China.Tengzhou is one of the districts that discovers Han stone relief at the earliest and has relatively abundant remains.The article takes Han stone relief that is in Tengzhou Shandong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it,as well as its values,and explor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se stone portraits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于“小说”的概念至今没有确定的内涵,争议颇多,进一步进行分类和类型研究存在诸多难处。因此,用今人“小说”的概念提出“谐谑”这一类型,无疑是有争议的。笔者通过对汉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以及史籍文献的考察,探讨“俳优小说”的内涵,对“谐谑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界定,认为其当为具有谐谑性、故事性的散体书面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