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源蛋白质进入人体内后,总是在有酶参与的条件下,经过水解作用变为小分子的氨基酸,然后才能被吸收。在教师讲到相关问题时,学生问遭:“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质的什么部位?”教师回答:“作用于肽键。”学生再问道:“那肽酶又作用于什么部位呢?”教师回答:“还是肽键。”“那么作用部位都是肽键,这不是与酶具有专一性相矛盾了吗?”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这是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什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者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  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朋友是个思想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获益,“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虽是夸张的说法,却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也是教师的朋友,学生也有教师所没有的思…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是正常的。对学生的回答在教师也不能判断正误的时候,可以抓住其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转化到对文章的理解上来。例如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提出的问题是:“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设想学生回答:“像无瑕的翡翠。”但一位学生的回答是:“绿得像青梅酒。”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一线教师的思想实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1997年我区搞了一次全区性的调查问卷。其中对两道问题的回答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你认为目前急需提高的能力是什么?”教师答曰:让学生“听进”教育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的能力;了解学生思想的能力;“在你的课堂上及你所看到的思品课堂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教师们的回答是: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陈旧,结构单一;学生回答问题假、大、空;说教苍白、生硬,不能拨动学生心弦……分析以上回答我们发现,素质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师们已…  相似文献   

8.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一种情况,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如,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吗?另一种则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这类问题学生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和教材上的一字不差,如,我国的政权中心是什么?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一可喜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着一种典型的“问答仪式”。在这种仪式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  相似文献   

12.
遐思录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就是课堂上的操曲者,学生就是课堂上的观剑者。 任何一部作品本身,都不仅回答着“我在写什么?”而且,也在回答着“我是怎样写的”问题。作品实质上是写作理论的形象化。 任何一个教师本身,也都不仅回答着“我在教什么?”而且,也在回答着“我是怎样教”的问题。讲课实质上是教学理论的形象化。 同时,还应诱导学生善于提问自己:“我在听什么”?同时还应回答:“我是怎样听的”问题。 处理好上述两种关系,在教与学上就会建立起把知识化为能力的桥梁。这样,  相似文献   

13.
针对小学生观察不正确、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去看,如教学看图作文《好姐姐》,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要指导学生回答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问?文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从图中哪些什么地方看出姐姐“好”呢?学生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步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边想,怎样突出姐姐“好”呢?通过姐姐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明白。  相似文献   

14.
徐文娟 《江苏教育》2022,(73):16-18+22
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敏聪 《山东教育》2005,(21):125-125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唯一有灵性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相似文献   

16.
学生“听而不闻”怎么办易岚交谈中,常听到有的初中生说:不知怎么回事,上课时思想开了小差,其实也没想什么,可老师讲的内容,自己一句也没听进去。教师在课堂讲课时也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若有所思地呆坐着,点他回答问题,竟不知问题是什么!这种“听而不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方式最直接,信息交换效率最高,反馈最及时,师生情感活动最丰富的一类教学方式。无论什么类型的问,教师的提出问题总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提问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所起的作用如何?如何使所提问题的组合达到最佳?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一、学习的启动阶段,以问题开路…  相似文献   

18.
王骏 《现代语文》2009,(7):13-15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常常是小问题不断,大问题成串。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分析”似乎是少了,但代之而起的却是教师的串串问题,领着学生不着边际地漫天回答。究其实,是“教师的分析”的一种另类表现。那串串问题拼凑起来的回答,尤其是以指向教师既定“标准答案”为准的回答,比“教师的分析”来得更为糟糕。  相似文献   

19.
戴家飞 《江苏教育》2001,(18):38-39
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大致有四类:一是判别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二是叙述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叙述回答。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新颖有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是学生未知的,在形式上应是灵活的。干篇一律,重复提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易出现思维定势。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提问:“什么是新月?”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故意追问:“那什么又是旧月亮呢?”同学恍然醒悟自己答错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新月”在课文中的含义。这种欲正放误、欲直放曲的提问新颖有趣,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