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初四书院     
书院为我国古代藏书与讲学之所。始于唐,盛于宋。宋初著名书院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唐李渤兄弟曾在此隐居读书,且养白鹿其间,故名之,南唐时建学馆,称庐山国学或白鹿国庠。石鼓书院因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而得名。后唐李宽在此筑屋读书,宋太宗年间李士真在此建书院,授徒讲学。  相似文献   

2.
一白鹿洞书院的史实诸问题来信说到白鹿洞书院的史实问题,就我所知,简复如后:(一)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或称白鹿洞书堂)曾三起三落。大约是开宝九年,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州地方人士于庐山国学的旧址建学馆,聚徒讲学。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开始。所以目前所能看到的白鹿洞书院志书均称:白鹿洞于“宋初是置书院”。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将此事奏告朝廷,并请求赐书。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这次兴起至太平兴国五年或七年就衰落了。为什么说五年或七年呢?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讲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洞主明起将南唐庐山国学留下的学田献给当局,自己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办学的重要形式。庐山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这里,背岭临溪,古木森然,环境极为静谧幽美。 白鹿洞,最初是唐代李渤及其兄李涉的隐居读书处。宝历年间(公元825—827),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后,便在自己的旧居之地兴建台榭,广植花木,使之成为庐山一景。至于白鹿洞这个名字的由来,并非这里真的有个什么洞。传说李渤在此隐居时,养一白鹿自娱,这白鹿非常驯服,平时李渤走到哪里,白鹿跟到哪里,形影不离,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而李渤居住的这个地方,四山回合,形状似洞,故称“白鹿洞”。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始于宋初。长期以来,被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或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毛德琦《白鹿书院志》说:白鹿洞于“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名天下。”最早把白鹿洞列入四大书院之中的是吕祖谦。他在《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尤著,天下所谓四大书院也。”后来王应麟的《玉海》在谈到书院制度时,基本照录了吕祖谦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主要的一种教育组织和教育场所。从南唐的庐山国学到清末的诂经精舍、学海堂,经历了近一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至两宋进入全盛时期。北宋初,书院已有很多,著名的有四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及应天府书院。南宋亦有四大书院,除白鹿洞、岳麓以外,还有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两宋时期的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仁宗皇祐末(公元1054年)毁于兵火。一百二十五年后,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由朱熹兴复。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讲:“自金源南牧,中原板荡……岳麓、白鹿以张宜公、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各家之徒偏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朱熹兴复或者说重修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白鹿洞自此以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书院的形象树立起来,对后世学校教育,特别是书院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本文  相似文献   

7.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婺源人。南宋著名的道学家和教育家。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泉州同安县任主簿,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他受命任江南东路南康知军(军治在今江西省星子县),第二年三月到职。他甫至南康,即着手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工作。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的后屏山之阳,离星子县城二十余里。此地背岭古松参天,苍郁蔽日,洞前清溪临崖,常流不息,“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君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  相似文献   

8.
白鹿洞书院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鹿洞书院素被称为海内名书院,由于朱熹的兴复,更成为此后数百年中各家学者兴办书院时所效法的榜样,影响深远。白鹿洞书院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丰富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白鹿洞书院遗址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境内。唐初,此地隶属洪州都督府(后改总管府)所辖江州浔阳县,又改隶江南西道江州浔阳县。它是一处河谷小盆地,周围高而中间低凹,从立体的俯视的角度看,很像一个洞。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间(公元785——805年),洛阳人李渤(曾任太子宾客,故有时称他为李宾客)与其仲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关于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这件事,《旧唐书·李  相似文献   

9.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微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弘扬儒学思想,是孔孟之后又一杰出的儒学大家. 公元1180年左右,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南康镇),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制定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这份学规充分体现了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成为了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700多年书院的教学模式,是众多教育学者研究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象山书院概况分述如下: 应天山之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舍,是南宋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所创办。其址在今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友张伯强和张行己等。一日登山游览,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与友商议,准  相似文献   

11.
偶读北大学报所载孟繁清同志《元代学田》一文,得益非浅。但亦有令人不敢苟同之处。孟文称:“学田之设,始于北宋”。窃以为不然。孟文宣称,学田自宋仁宗乾兴元年所赐之兖州州学田始。据考证,早于乾兴元年(公元一○二二年)之前八十二年,即南唐升元四年(公元九四○年),庐山国学已置有田亩,“以给诸生”。陈舜俞《庐山记》称:“白鹿洞……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置田,亦以给诸生,学者大集”。朱熹《申修白鹿洞书院状》称:“南唐之时因建书院,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号为国学。”  相似文献   

12.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成为讲学场所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宋淳熙年间,朱熹在此讲学,并为书院确立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此后数百年各家学者兴办书院时所效法的模...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始于唐代,形成于五代,盛于宋代.北宋初年,出现了"白鹿洞"、"岳麓"、"应天府"、"石鼓"、"嵩阳"、"茅山"等六大著名书院.  相似文献   

14.
樊利华 《陕西教育》2009,(6):125-12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开始萌芽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集学田、藏书、奉祀及关注时事为一体。我国书院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在白鹿洞书院的形成过程中李渤与朱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五代到现在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庐山白鹿洞书院东碑廊有一通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当时南康郡守董文伟所立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碑,碑文除镌刻了南宋朱熹守南康军时手订的《教规》外,还附录了《程董二先生学则》(以下简称《学则》)以及朱熹在公元1187年所书的跋文。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修撰的《德兴县志》在《卷三九·艺文志·文征·杂著》中,首篇录了朱熹的跋文,还有《学则》十二条(自“居处必恭”至“相呼必以齿”)逐条咸有说明。  相似文献   

16.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李勃隐读,盛于南宋朱熹复兴,明清继续发展,有千余年历史,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中流,景色秀美。唐代(公元618-907年)时白鹿洞书院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当时还没有书院名称。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执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  相似文献   

17.
<正>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极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曾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唐代诗人王贞白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用诗记录下了那段美好的经历。白鹿洞1二首(其一)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2,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3,周情孔思4正追寻5。注释(1)白鹿洞: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五老峰下。(2)春深:春末,暮春。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到好几种涉及白鹿洞书院及其前身庐山国学的书籍和文章,有《中国书院史话》、《中国教育史话》等等。拜读之后,感到其中对白鹿洞书院及其前身庐山国学史实的阐述尚有若干不敢苟同的地方,今择其尤者简述于后,并以求正。一、有关南唐庐山国学的性质及其职官等问题。首先是关于庐山国学的性质。《中国书院史话》说:“作为讲学授徒作育人才的书院,始于南唐昇元四年建立的白鹿洞学馆,  相似文献   

19.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西婺源人。他于19岁中进士后,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做过十年的地方官,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并波及海内外,至今未已。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他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早在唐代九江就出现了书院的最初形态,民间讲学授徒、传播文化的活动已相当活跃。白鹿洞原是唐代李渤隐居求学之地。…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发轫于唐,至北宋初年,正式形成制度。北宋时期,声著全国的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至南宋,书院大盛,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官学。此后,由于政治、学术和科举等原因,书院时兴时衰,并日益向官学化、科举化的方向演变,渐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