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代的法律以残酷著称,但同时也是封建法制的基础和开端。从刑罚制度的发展上看,奴隶制五刑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刑罚制度,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尽管相对残酷与野蛮,但作为文明社会的发展,避免了刑罚的过度滥用,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冉华  吴红 《新闻界》2014,(1):40-44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广告产业既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遭遇了专业化问题的瓶颈。本文从我国广告产业的"非专业化"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分析了广告专业主义建构对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价值,并从专业意识形态与专业权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广告专业主义建构的方法。本文没有对庞杂的专业主义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仅讨论专业主义建构的价值与基本方法,旨在为解决我国广告产业问题、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轻刑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如何看待刑罚的轻重与缓急的问题上,不同的刑法学流派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中国,非刑罚化的主张显得过于激进,而选择走轻刑化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法统的积淀、社会治安形势的影响。为此,我们要重视建构科学的刑罚理论体系,使轻刑化真正成为能够体现我国法治文明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秦代在刑罚种类上仍然保持着大量奴隶社会的肉刑,但同时也出现了笞刑和经济刑等更加文明的刑罚种类,在刑罚适用上出现了刑事责任能力和自首情节等大量现代刑罚理念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谭优 《大观周刊》2013,(10):29-32
自从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刑罚,刑罚正义一直是社会公众关切的主题。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将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作为其始终的追求的刑罚才是正义的刑罚。实现刑罚正义的关键是量刑公正,但在中外的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量刑偏差问题均普遍存在。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实体上的量刑偏差问题和程序上的“量刑依附于定罪”的问题,我国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量刑规范化改革改变以往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混为一体的做法,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是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实现量刑公正、均衡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的进行,量刑的公开性及公正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国传统的证据法主要适用于定罪环节,在量刑环节目前没有建立一套专门的证据规则,对于定罪完成之后的量刑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势必会影响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际效果。在量刑程序中,量刑证据的收集、举证、质证、辩论等程序决定着证据能否达到充分的程度,然而充足的量刑证据才是限制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的根本手段,是量刑公正的基础,是实现刑罚正义前提。在量刑规范化改革大背景下,量刑证据的相关问题是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急需完善的问题,量刑证据制度的改革也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将社会公众对量刑过程及结果的不清楚、不理解的状况比喻为“重重迷蒙雾”,将实现刑罚正义比喻为“妍妍正义花”,试图从充足的量刑证据是拨开重重迷蒙雾的工具,方能实现刑罚正义看见妍妍正义花的角度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刑罚体系往往生长于一定的民族文化之中,而近代刑罚体系在中国的确立却是在当时的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由外而内,从经济基础的冲击到西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最终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白雪 《兰台世界》2014,(3):116-117
刑罚体系往往生长于一定的民族文化之中,而近代刑罚体系在中国的确立却是在当时的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由外而内,从经济基础的冲击到西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最终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任素敏 《兰台世界》2006,(10X):72-72
死刑——剥夺犯罪者生命的刑罚,又叫极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朝历代的法律都有关于死刑的规定。它同刑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死刑行刑手段极其残酷、野蛮、恐怖,而今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已成为社会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郑帅 《大观周刊》2013,(4):291-291
随着刑罚轻处罚,重改造的趋势,社区服务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社区服务刑的诸多优势,使其成为西方国家一种重要的刑罚,因此,引入社区服务刑对不断完善我国的刑罚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归因理论解析病毒政治化行为,追溯政治病毒生成的社会心理源头,认为美国政客的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下非常规性、跨情境一贯性和非特异性的他者化行为,构筑了病毒政治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及成功抗疫的情境刺激了美国政客,威胁论、阴谋论成为主流媒体和威权主义分子攻击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11.
关文静 《大观周刊》2011,(15):42-42,25
社区矫正是兼有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属性,致力于追求促使犯罪人顺利再社会化并过上守法生活的个别预防目的且兼顾一般预防的刑罚执行制度。其再犯罪学上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标签理论、社会习得理论及复归理论等。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社区矫正的入刑,体现了我国越来越重视社区矫正在刑罚执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亮 《兰台世界》2014,(6):41-42
汉朝统治时期,立法思想出现了转型,汉代立法思想的儒家化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化、汉朝立法形式的儒家化、汉代刑法的儒家化、汉代刑罚的儒家化、汉代汉朝民事经济法制的儒家化、汉代司法上的儒家化。  相似文献   

13.
汉朝统治时期,立法思想出现了转型,汉代立法思想的儒家化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汉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化、汉朝立法形式的儒家化、汉代刑法的儒家化、汉代刑罚的儒家化、汉代汉朝民事经济法制的儒家化、汉代司法上的儒家化。  相似文献   

14.
张夏 《档案学研究》2017,31(2):24-28
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对待“舶来品”客观理性、研究内容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点。后保管主义的传入对我国档案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完善了后保管主义的理论内涵,促进了传统理论的推陈出新,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了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后保管主义对我国档案学界的影响,并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档案学者的研究重点和动态。  相似文献   

15.
彭嘉淇  宋歌 《大观周刊》2012,(34):72-73,57
专属立法权,亦有学者称之为“法律保留”,是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与法律语境中完全归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权。《立法法》第7条、第8条、第9条对专属立法权做了三个呈递进关系的规定,其中,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便是有关专属立法权非常重要的事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立法权、专属立法权、专属立法权语境中的犯罪与刑罚以及相关历史沿革的分析寻求为何将犯罪与刑罚的立法权限归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限。  相似文献   

16.
王肯 《新闻传播》2012,(7):133-134,136
作为国际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理论,自由流通主义的产生发展一直伴随着巨大争议。本文将通过自由流通主义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自由流通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的关系以及这一主义与NWICO、WSIS的理论对抗等三个方面审视自由流通主义这一理论的作用及影响,并对自由流通主义在当今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应用价值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刑罚理论界,数罪并罚从原则到方式已获得普遍认同,其研究成果也渐趋成熟,而对一罪适用刑罚的原则和方式的理论研究则不受重视。我国刑法自1997年修订之后,关于一罪在适用刑罚方面作了改良,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规范性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它们相互之间是否已经形成某种关联,构建一罪罚则的体系是否已经具备了条件,现行的各种适用方式是否符合刑罚目的及其价值理论的要求等等,都有待于理论界尽早作出回答,因为不论是数罪罚则或是一罪罚则,它们才是构成我国刑罚体系适用方式的左膀和右臂。  相似文献   

18.
张慧聪 《兰台世界》2012,(36):33-34
明清时期的刑罚仍以隋唐时期的五刑制度作为其刑罚制度的基础,但是,随着明清时期皇帝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加强,当时的刑罚制度在维护皇权及统治阶级专制地位上的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19.
明代建国伊始就确立了"重典治国"的刑罚理念。明代刑具沿承历史形制,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日益严密。文章从刑罚观念、法律文化角度,对明代刑具产生的土壤及其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中国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历史时期,其刑罚制度已经发展到极致,并开始向近代刑罚制度特征转变,其刑罚形式已经由以前的体罚向自由罚方式转变,并有着"参汉酌金"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