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自称"一团矛盾",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特点。关于林语堂与儒家文化关系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林语堂的儒家人物观、林语堂的儒教观、林语堂对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阐释特点、从作品解读林语堂的儒家思想、对《子见南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林语堂与儒家文化关系研究之梳理,认为在研究内容、方法、视野、地域等方面还可以有进一步提高和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一个学贯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他的散文创造性地以"闲适"、"性灵"、"幽默"为特色,构建了风格独特的散文理论,本文从探求林语堂散文"性灵说"入手,并通过对林语堂"性灵说"文体风格的具体分析,揭示这一散文文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谈到中国现代的幽默作家,我们不得不提及林语堂。他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上对幽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应用。林语堂认为,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应该"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有人说过J·K·杰罗姆"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所以笔者将杰罗姆与林语堂放在一起做一个有关"幽默"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幽默趣谈     
幽默是英文"humor"的音译,上世纪2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译出.林语堂先生说,"humor"不容易意译,中文现有的词如滑稽、诙谐、调侃、开玩笑、孟浪、揶揄、俏皮……都无法表现宽宏恬静的幽默本意,所以只有采取音译.当时有人建议译为"语妙",让人望文就能知晓其义.林语堂先生表示欣赏,认为"语妙"这个译名语出天然,音韵相近,诚有可取.但后来林语堂先生又说"幽默"已成口语,不宜取消,于是"幽默"一词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周君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59-61,74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最初的慷慨激昂、浮躁凌厉到之后迫成隐士,转而大谈与当时政治环境有所相左的"性灵说",闲适笔调.这样大的转变,也是当时许多文坛人士笔伐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结合林语堂的个人经历及其代表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自译为《瞬息京华》)的创作,来体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其张扬自由之"性灵"最真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1975年5月,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森(Arthur JamesAnderson)编纂的《林语堂精摘》(Lin Yu tang:The Best of an OldFriend)出版。林语堂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了。”林语堂显然已有死亡的预感。他要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80年来的历程。1974年,出版了他的《八十自叙》(台湾远景出版社)。这是林语堂耄耋之年之作。林语堂开卷就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  相似文献   

8.
在翻阅林语堂研究文章的过程中,有感于理论方法的滞后.本文试图将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进行理论方法的尝试性建构,如思想史角度的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的结合,从而加深对林语堂现象的认识;如从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出发,从而将人物研究角度的林语堂研究由对其独特性的研究引向对普遍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悦荐1932年,《东方》杂志曾经通过征文方式,在当时中国的一些文化人和读者间征集他们"梦想的中国"和"梦想的个人生活"。以下是林语堂对于"梦想的中国"的回答。林语堂说自己"不做大梦",他对社会和国家不提大希望而只提底线,恰恰反映了文人志士为  相似文献   

10.
正林语堂(1895—1976),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国学大师,又被称为"幽默大师"。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被演讲"趣闻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他喜欢演讲,但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这种事。与大学生们共进午餐后,校长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十分为难,即景生情,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  相似文献   

11.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翻阅林语堂研究章的过程中,有感于理论方法的滞后,本试图将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进行理论方法的尝试性建构,如思想史角度的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的结合,从而加深对林语堂现象的认识,如从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出发,从而将人物研究角度的林语堂研究由对其独特性的研究引向对普遍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林语堂养过一只漂亮可爱的波斯猫,一身雪白的毛,一双蓝眼睛,活泼而顽皮。他外出散步时,常带着它一起走。有一次,调皮的小猫玩得高兴,竟然径直爬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上,任林语堂百般呼唤,就是不肯下来。树很高,身边又没有梯子,林语堂担心小猫走失,所以就一直坐在树下看书,等小猫玩够了自己下来。熟人看见了,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等‘公主’回家。"一边说,  相似文献   

14.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以其为翘楚的"论语派"给散文带来一股带有欧化味的闲适之风,多年来,学术界多研究其幽默与性灵,笔者以为:将林语堂散文置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中,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的现代性。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以期在林语堂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揭示林语堂“性灵说”的基本内涵,并将它放到中国古代“性灵说”理论发展史和林语堂所接受与改造的浪漫主义、表现派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揭示林语堂以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传统的“性灵说”理论所作出的创造性的综合与改造。并从文体论的层面,对林语堂的“性灵说”理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问林语堂:"如何探测和感知中国人的脾气?"林语堂这样说道:"欲探测和感知一个中国人的脾气,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还有的人喜欢晴雯,那他也许是未来的大作家;假如他喜欢史湘云,他应该同样爱好李白的诗,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探测和感知中国人的脾气"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的。语言大师林语堂从一个人对《红  相似文献   

19.
据《人民日报》报道,林语堂故里福建平和县坂仔镇与开发商签定"世界文学小镇"规划项目,用不了几年,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将在闽南诞生。借林语堂的金字招牌,"世界文学小镇"项目规划中的林语堂生活体验馆,外形为一个巨大的烟斗造型。据介绍,这是为了体现林语堂笔下闲适的生活情调。坂仔镇是林语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先生说:"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的第一要义."在你没有切切实实打开一本书之前,你永远没有资格去为一本书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