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设计思路】 《毛毛虫和小蝴蝶》是一首旋律优美、形象生动、角色清晰、音乐风格区别明显的乐曲,乐曲中伴着朗朗上口的儿歌。本次活动根据音乐性质,设计了毛毛虫渐渐长大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游戏情节,引导幼儿在游戏中,  相似文献   

2.
设计意图:孩子们非常喜爱蝴蝶,设计这一活动,旨在领着孩子步入蝴蝶王国,让孩子了解一些关于蝴蝶的知识,知道美丽的蝴蝶小的时候就是那干坏事的、长得丑丑的毛毛虫。我们不强求幼儿记住蝴蝶的成长过程,只是让幼儿通过愉快的活动获得有关蝴蝶成长的一些粗浅的印象。目的:1.观察毛毛虫和蝴蝶,体验观察的乐趣。2.简单了解毛毛虫、蝴蝶的生活习性以及蝴蝶的成长过程。3.学习用手指印画的方法表现蝴蝶和毛毛虫。  相似文献   

3.
角色:全班幼儿扮演花和蝴蝶,人数各半。规则:1.一朵花下只能躲一只蝴蝶。2.幼儿随音乐变化而变换动作。音乐和动作提示:音乐〈一〉(根据情况可重复一次)  相似文献   

4.
角色:全班幼儿扮演花和蝴蝶,人数各半。规则:1.一朵花下只能躲一只蝴蝶。 2.幼儿随音乐变化而变换动作。音乐和动作提示: 音乐<一>(根据情况可重复一次)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在户外活动中,幼儿非常喜欢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小虫子等,还常常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或拉着我问东问西,表现出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大兴趣。《好饿的毛毛虫》是个特别优秀的绘本,它色彩鲜艳,动画形象,适合各年龄段幼儿阅读、欣赏。从认知角度看,绘本能让幼儿看到毛毛虫从卵、幼虫、茧到蝴蝶的整个蜕变过程,还可以感受毛毛虫吃食物的习性与特征,这无疑是天性好  相似文献   

6.
作品分析:“花儿与蝴蝶”选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化蝶片段,是AB两段体的乐曲。A段前半部分朦胧而宁静,犹如花儿在甜甜的梦乡里,后半部分起伏而华丽,恰似花儿竞相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B段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仿佛蝴蝶在翩翩起舞。这两段音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长度也适中,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欣赏。目标:1.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了解乐曲的AB结构。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花儿的开放,感受A段的宁静、起伏;通过模仿蝴蝶飞及创编蝴蝶停在花上的造型,感受B段的优美、柔和及乐句时值。3.鼓励幼儿在分角色表演时,运用动作和表情与同伴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7.
吴红 《今日教育》2007,(8):46-46
幼儿应该跳自己的舞——幼儿舞。幼儿舞富有儿童情趣,天真活泼、生动形象,简单而又易学。教幼儿跳完整的舞蹈前,可由浅入深地教幼儿学一些基本舞步,如碎步、小跑步、跑跳步、踏点步等。再根据音乐的性质、节奏、速度,教幼儿做各种律动(如模仿大象走、小鸟飞、兔跳、小鸭游水、拍球、采果子等),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有了这些基础,便可选用幼儿喜爱的歌曲,根据歌词创编简单、形象的动作,让幼儿来表演歌曲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音乐情绪和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2、幼儿大胆想象,用创编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小老鼠感冒及治感冒的情节和音乐。 3、幼儿能充分享受情节表演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舞蹈活动中,怎样引导幼儿听音乐、理解音乐形象是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一次,我有机会观摩《大灰狼来了》音乐舞蹈活动,这个舞蹈音乐包含了狼、羊、小孩、农民伯伯等四种音乐形象。教师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舞蹈的全过程,然后按情节发展线索边讲故事边教动作,几乎没有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形象、旋律特点创编动作。这样一来,音乐似乎成了故事的背景,用动作  相似文献   

10.
《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立体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了毛毛虫在吃了若干东西后变蝴蝶的生长过程。书中鲜艳的色彩及有趣的情节幼儿特别喜欢。在幼儿对这个故事较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创作了一首新的歌曲《好饿的毛毛虫》,尝试用歌唱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讲述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故事表演,是指将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与原创音乐相融合,以帮助幼儿体验音乐舞蹈作品,并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充分表达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这种活动可以降低幼儿因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感,给幼儿学习音乐和舞蹈带来更大的快乐。一年来,我区幼儿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初步总结了一些音乐故事表演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点。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幼儿园教学实践基础上,阐释了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与音乐形象互动的意义与价值;提炼出引导幼儿与音乐形象互动的三个主要过程,即感知音乐、确立形象、形成互动过程,详解了在这三个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并根据这一认知体系提出了在未来的音乐互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舞蹈的愉快。通过对舞蹈的充分表现,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相和谐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思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的目标2指出:5~6岁的儿童"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能自编自演故事"。为了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水平,选择了幼儿喜爱和熟悉的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引导他们根据奥尔夫音乐《Lai Lai》中悠闲的A段表现母鸡的"幸运",快速和骤停的B段表现狐狸的"倒霉",运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富有创意地表演出母鸡萝丝去散步却不知狐狸尾随在后要捉它的一系列险象环生、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尝试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角色特点,自主地用动作表现出对故事情节和音乐的理解,体验自由表达和创意表演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图谱,不仅能让幼儿用耳朵去聆听,更能让幼儿用视觉去参与,用手势去表示,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从而实现对音乐美的多感官感知,促使幼儿能多角度地获得对歌曲或乐曲美得丰富经验.图与谱的有机结合将音乐化为视觉形象,让幼儿从中理解和形象地把握音乐的性质、结构等,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平燕玉 《考试周刊》2013,(34):192-193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却是个难题。现就结合中班音乐活动《布丁扭扭舞》谈谈我对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所做的尝试。一、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内容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内容,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就要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内容。通过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发现,边唱边跳是学龄前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歌曲《布丁扭扭舞》选自于巧虎系列动画,不但形象生动可爱受幼儿的喜爱,音乐也欢快有趣。另外布丁舞动的情景与歌词能给幼儿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才得以完成。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指的是教学过程不能单调乏味,而是要通过多种刺激强化幼儿的多种感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如:科学课《蝴蝶与毛毛虫》,为了让幼儿掌握蝴蝶的生长过程,我采取了观察、操作、舞蹈等多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想像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表现的形象、内容,并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出来。2.启发幼儿用各种图形诺表现音乐中的形象及动作。3.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好习惯。活动准备1.课前让幼儿反复听《狮王进行曲》,但不告诉乐曲名称。2...  相似文献   

19.
舞蹈,是人类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它是通过艺术动作来表达内心丰富而真挚的感情的,可以说,它一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艺术反映,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浓缩和提炼。幼儿舞蹈则是幼儿用身体动作,幼儿语言,戏剧表演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段,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的幼儿歌舞。幼儿舞蹈主要是供幼儿自娱和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易于幼儿接受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茅海英 《贵州教育》2010,(22):16-17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模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