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皇炮捶功夫中最有名的绝技名叫“夫子三拱手”,这个名字多少反应了目前三皇炮捶拳的现状,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商品社会中,这个古老的武术流派像一位老夫子,虽然不无失落,但仍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三皇炮捶功夫中最有名的绝技名叫“夫子三拱手”,这个名字多少反应了目前三皇炮捶拳的现状,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商品社会中,这个古老的武术流派像一位老夫子,虽然不无失落,但仍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张凯 《精武》2006,(6):34-35
十二炮和夫子三拱手同是京都会友镖局创始人宋老迈独创的秘传绝技。十二炮实际就是三皇炮捶技击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十二种不同打法的简称,但实际对抗中可以结合其它技法,演化和发挥出更多的武术内涵,不能局限于十二种打法。在军事战斗中,应该根据敌方的变化做出有利于己方的调整和部署,力争掌握主动而不败,武术实战之理亦然。十二炮的技术核心就是一个“活”字,不论十二炮还是夫子三拱手,都是活的实用技术,而不是死的打法。下面,举例说明十二炮在实战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张凯 《精武》2006,(1):24-25
炮捶又名三皇炮捶。“炮捶”二字是形容其拳威力如炮,故名。炮捶发力发声,以气催力,用力刚猛,击法上挨轻躲重,有含、收、蓄、滚、挑、按等法。三皇炮捶套路短,架式小,动作刚健有力、沉稳,技击性较强。器械有大枪、剑、刀、棍、护手钩、梅花铲、凤翅镗、金钢圈、牛心拐等。下面,笔者介绍三皇炮捶的刀对枪实战技法,供习者参考。第一节 1.刺头拦截:甲右乙左。甲方两手握枪,左脚向前上半步虚点于右脚前,成为左虚步,同时两手持枪直刺乙方头部,力点在枪尖。甲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目视刺头枪。乙方右手持刀自下向上、由里向外拦截甲方刺头枪,力点在刀头,同时右腿屈膝提起,目视拦截刀,左掌  相似文献   

5.
徐明霞  冉东 《武当》2009,(9):9-11
铁龙炮捶为河南派心意拳经典套路之一,其结构严谨、神形合一,该拳多腾步与跳步,演练时要求腾落闪展,快捷灵敏。它是一种炮捶,发出去的力要长而有劲,且又是龙形,腾得高,蹦得远,具神秘莫测之感。  相似文献   

6.
宋迈伦(1810~1893)名彦超,字迈伦。人称“宋老迈”。河北冀县赵家庄人。出身武术世家。9岁学武,练弓、刀、马、石等。20岁中武秀才。旋外出访师学艺,遇乔龄(字鹤龄)传于三皇炮捶拳和大枪术。经数年揣摩苦练,多有心得。中年至京,曾人清廷“神机营”供职,曾创办“北京会友镖局”,“南会友镖局”。武坛后学尊宋迈伦为北京三皇炮捶拳的开拓者。 于连登字金榜。清代道光、光绪年间河北冀县人。三皇炮捶于派创始人。师承乔鹤龄。艺成后在家乡授徒。弟子众多,超群者唯其子于鉴。堂)。河北冀县人。三皇炮捶于、来两派继承…  相似文献   

7.
三皇炮捶是我国古老的武术拳种之一,在武术文化中一支独 秀。长期实践证明:它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一、锻炼神经系统 练三皇炮捶时,要求“松静安舒,大脑清醒,万念归一,自然而然,全神贯注,意不旁驰。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其它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系统变换动作的信息。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也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8.
炮捶·洪拳     
炮捶:是长拳类的拳术之一,又名三皇炮捶。“三皇”指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炮捶”,指打拳象炮一样威力强大,象捶一样打  相似文献   

9.
王志远 《武当》2007,(3):17-19
太极应用捶法,还有“打虎势”“双峰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加上拳掌互变的“白蛇吐芯”,恰好也是五势,可称未冠以捶名的另类“五捶”。因其势式均采用“怀抱双捶”的形式,故此五捶称为“复捶”五捶,现顺沿前所述之五捶将太极复捶五捶斟解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郭树璞 《武当》2007,(5):6-7
风雷掌又名炮捶二路,是道家门内所传的上乘武学掌法绝技之一,为北京白云观道长屈克章老师传授。屈老师解放后还俗,但对武当道门武术,特别是剑  相似文献   

11.
张凯 《精武》2006,(3):18-19
起源三皇炮捶传自清朝初年,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 师承于僧人普照,后来传至俗家。由于炮捶拳内容简练, 好学易懂,朴实无华,侧重技击实用,因此自清朝咸丰年间神拳宋老迈带艺进京投神机营后,即在北京流传开来,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此后,宋迈伦的弟子、于宋两派的嫡传高足“小辫于”于鉴又把三皇炮捶拳传入山西,于鉴的门生带艺出关,后来即在辽宁、吉林等地流传至今。据拳谱记载,目前各地流传的炮捶拳艺均为第二代传人乔三秀所传。乔三秀之子乔鹤龄中年时常游历四川  相似文献   

12.
张凯 《精武》2006,(3):12-13
三皇炮捶之法修身先养一口津,定气再把两仪分, 定住八卦分四象,玲珑变化散周身。先能延年且益寿,又能百病不临身, 出悌入孝山中隐,不久知音临洞门。三皇炮捶之法中的“修身先养一口津”和三皇炮捶之根中的“修身得道气爽清”中的“修身”二字,都阐明三皇炮捶是“以气为主、以理当先”的气功拳术,其“法”“根”皆明示为内外兼修的修身内功心法。“修身先养一口津”之句所包含内容要点层次颇多。“修”是特殊的练法,是高层次的练,是终极内练。  相似文献   

13.
炮捶亦称“三皇炮捶”。其运动特点表现为一蓄一发,劲力充实;以力当先,重刚轻柔。基本功以马步桩为主,基本拳法有:开门炮、劈山炮、连环抱、转角炮、十字炮、脑后炮等“十二炮法”。现主要流传于北京、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河南、吉林等地有传习。  相似文献   

14.
张凯 《精武》2006,(3):16-17
三皇炮捶最基本的步型步法,虽然名称有的与其他拳种相同,然而对技术动作却有自己独特之处。三皇炮捶的步型主要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并步、丁步和本门特有的圈裆步(又称四六步)等。其要领要求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三皇炮捶拳     
传统拳种的三皇炮捶,属短打类拳之一。其历史悠久,据古谱记载祖师为人皇氏轩辕黄帝(生于公元前2697年)。故又称“人宗门”、“人祖门”、“三皇门”。史书记载:“三皇者,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是也。早在战 尤于涿鹿时已形成三皇炮捶之雏形,因其出手如捶,发劲似炮,而得名。《少林七十二艺·点穴术》记载:“今之言技击者,厥惟两派四门。两派者何?少林、武当是也。四门者何?三皇、形意、八卦、言门是也。考两派四门之历史,则三皇门为最悠久。少林派祖师为初祖达摩禅师……。武当派祖师张三丰。三皇门(今世称人祖门…  相似文献   

16.
词曰:世人都晓尊三是尽向鼻祖问端详。谁识文武同一理,内修外练两平常。细思量,莫彷徨;上药三品存神王。练操有形俗能受,修求无迹论短长。(《鹧鸽天》) 三皇炮捶拳拳名的含义:炮者足也,捶者手也,以修炼人之三宝精、气、神合而为一,所显现的拳脚功夫,三皇之名所由起也。伏羲(天皇)主神、神农(地皇)主气、黄帝(人皇)主精。创始人以古圣先贤之名依附于拳名之上,暗藏玄机于不露。以人修炼三宝附诸古仙道,实为神仙学,是修道、修人的大功夫。故而有“神拳”之美誉。 一、“三皇门”既有拳谱,又有功法“三皇炮捶拳”手抄本拳…  相似文献   

17.
陶仁祥 《体育科研》2003,24(5):52-55
身体,是人的生命活动主体,也是武术运动的主体。武术运动,是一项徒手或手持器械,以肢体各部位体势运动变化,与意念、呼吸、劲力相结合形式的综合性全身性运动。武术套路的势式动作和技法变化,都是由肢体体势动作变化而成。因此,武术运动对身体各部位体势,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方面。行势走架,动静、开合,站立、走转,进退、起落,闪展、腾挪等,都有严格的体势变化要求。要想练好武术,教好武术;要想提高武术技艺,就必须十分清晰了解身体各部位正确体势的要求与运用。这就是武谚所说的“明三节”,同时武谚还用“三节不…  相似文献   

18.
张凯 《精武》2004,(12):5-7
响当当的三皇炮捶拳与京都会友镖局 三皇炮捶拳历史久远。从现有文字记载和文物来看,最早传授三皇炮捶的人,是河北冀县的乔三秀。乔三秀传子乔鹤龄,乔鹤龄传宋迈伦、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清道光年间,宋迈伦曾挟技独闯京城,到清廷的神机  相似文献   

19.
张凯 《武当》2000,(9):35-37
三皇炮捶拳实战技法,是北京会友镖局历代镖师在长期走镖过程中,通过实践与实战总结出来,形成系统的技术精华。也是功夫、力量与技术技巧相结合的精品。尤其在炮捶门第四代宋迈伦与第五代于鑑时期,形成了宋于两大派系之后,更突出了三皇炮捶拳本身的实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氏太极老架式(亦称大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庭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学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本篇介绍的是老架一路。其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主,节节贯串;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的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