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的能源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审视维护中国能源安全课题中最受关注的原油进口和中国石油企业在境外开发原油资源的问题。认为,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的思路应该超出能源(尤其是石油)进口问题本身,进而将对能源安全的忧虑转变成主动驾驭中国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互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能源安全,欧盟各国在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大量的投入,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巩固欧盟在环境政治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减少欧盟对外部的能源依赖,推动就业与科技创新,带动欧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能源市场对中东北非地区的依赖度极高,且中东北非局势严重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表现在国际石油供应、国际油价走势、国际能源通道运行.中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而中国石油安全实为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安全,因为中国严重依赖中东北非地区石油进口,且在中东北非地区油气投资已成规模,所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要求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稳定.应该从多角度审视近期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宏观把握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发展,微观分析潜在风险的存在,预期高油价或成为未来中国能源安全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4.
目前,能源问题政治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受其影响,不少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此带动的能源消费提高遭受越来越多的指责,致使很多国家在能源交易中背负的道义与政治压力与日俱增。针对能源经济问题政治化,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能源经济政策。我国在能源资源利用与开发过程中,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相关策略要结合能源安全特征与各个能源地区的地缘政治,加大宣传合作共赢的能源安全理念,重点强化同能源存储富集的邻国与地区的关系,改变过去能源项目单一的外交策略,实施全球能源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5.
亢梦迪  刘畅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7):41-44,49
运用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利与相互依赖"理论对日本能源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知,日本为应对能源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采取了能源结构多样化、进口地域多元化、完善储备制度的措施,对确保日本的能源安全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5,(3):59-63
油价下调的福利背后事实上是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拷问。油价跳水的根源在于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兴盛,美国与OPEC之间的石油竞赛体现深层的政治博弈,俄罗斯等能源大国也参与其中。过分融入和依赖世界能源体系、缺乏"独立"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大漏洞,因此面对油价红利更应做出危机之下出路的探索。石油安全风险和能源结构调整困境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两大软肋,切实风险应对策略需根植于能源法之中,立法亟待革新、重构,对于能源安全漏洞的填补也需回归能源立法。  相似文献   

7.
使用乙醇汽油,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有害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加快粮食转化,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石油进口压力,减少石油进口,节约外汇,增强我国能源安全系数。对我国环境保护、能源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论是指导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指导思想。根据胡锦涛和谐世界的理念,笔者提出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变竞争为合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通过卓有成效的对外能源合作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建立区域能源联盟,在此基础上同美国、欧盟建立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具体可通过成立超级大型石油股份公司,由不同国家的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开发、分配、购买、运输石油,从而平抑石油价格,保障能源安全。具体制度设计包括:成立能源部,下设对外能源合作司;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公司化运营模式;建立国际石油区域联盟制度,进而建立国际石油输入国大国联盟制度;建立能源合作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以上制度,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欧盟等形成一个巨大的战略利益集团,有利于世界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及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动力源。本文以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目前危害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及保障措施,简析西部大开发的能源安全底蕴。  相似文献   

10.
1.石油天然气资源虽较丰富.但仍依赖能源进口 人们在东欧国家增加能源进口,特别是增加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大背景下,常可听到“陔地区没有多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说法。可是,据俄媒体最新公布的资料可见,“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