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2.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此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等其他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这些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界在对文学本质的探讨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最具有代表性,但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于意识形态可以概括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论点,所以,以审美意识形态论定义文学本质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仔细考究,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和反对者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而且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双方观点也不相同。此外,"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方探讨的焦点。正是这种探讨把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6.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本质研究中以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的审美派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规定它为文艺学第一原理。此观点使文学从"文学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本质是阶级工具""文学本质是政治工具"的年代里得到解脱。但近年,以董学文为代表的""文学本质社会意识形式派"则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性概念,用一个总体性范畴给总体的构成要素下定义是欠妥当的。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以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童庆炳等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反思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工具论而提出的关于文学基本属性的新的理论创新。"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的审美特征与意识形态性相结合的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理论系统,但其核心仍是文学的审美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一种创新性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11.
教育社会心理学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还缺乏严密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合理的逻辑起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是“互动”的社会行为,研究对象不是在教育心理学中增加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也不是在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沿袭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应是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主要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团体中进行互动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和互助性社会救助四个方面构成。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建立资源供给系统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即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理想,又表现为一种调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手段。现阶段中国平等问题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的功利评论取向、社会分化加剧了不平等与异质性以及社会流动与整合的要求密不可分。起点平等受制于社会分层的延续性与社会分化带来的差别性,机会平等是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原则,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是结果平等的现实呼唤。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各种社会风险中,其中有一个因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就是社会控制的弱化。因而,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控制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控制机制,是当前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应着重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在阐释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建构关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规则伴随理性一同成长,理性自古以来就表现为规则意识。社会规则何以可能,需要从社会正义、社会调节、社会秩序和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理解。人们对社会规则的逻辑主要是从两个方向探索的:一个是伦理的,这是社会规则的道义逻辑探索;一个是法律的,即强势的社会规则的探索,这是社会规则的论证逻辑探索。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关系,人类活动的种种制度化形式,都是在种种人类互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凝固化、制度化形式。社会互动作为社会学一个中心概念,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以至更大的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对我们探索宏观的社会整体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从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发现的方法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对社会科学的性质作了逻辑规定,得出结论——社会科学是科学。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关系革命"背景下,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正由传统的自媒体开始逐渐向着社交媒体的方向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网络传播环境下,微博是社交平台的提供者、社交内容的引领者、社交方式的创新者,被用户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动机。微博社交功能被挖掘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社交隐患,需提高警惕,并合理地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