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意识──中学语文教学的“狭窄地带”胡正建在当代科学发展领域中,数学、逻辑都引入了模糊的概念。绘画、音乐所创设的模糊境界给人带来无尽的艺术的思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对某些文学语言的模糊认知与理解。譬如诗句“母亲糊进窗棂的忧愁,父亲挂在屋...  相似文献   

2.
眼镜博士:大家都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道出了“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可当父亲提出“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这个问题时,姐姐、哥哥、我都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而母亲却一言不发,只是听了父亲的讲述后才点点头。难道母亲这个人物在文中可有可无吗?  相似文献   

3.
叹息     
母亲去英国学习考察,回来时带给我许多画片,其中有一张是《叹息桥》。叹息桥在英国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内。听妈妈说是由于它连接了教学楼与考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考试后过桥时为自己的成绩而叹息,于是便把它命名为叹息桥。有时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精细,连这“叹息”都有专门的场所。在叹息桥上一次叹个够也没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桥名就叫叹息呀!你不叹息几声,怎么对得起这座桥?于是不免觉得自己周围似乎缺了一个叹息的场所:在众人面前叹息吧,还没叹几声,就会被“为什么叹气”之类的问题给问倒。其实,叹气就是因为心中不悦。…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阅读》2005,(1):101-101
有个10岁的男孩,不小心把自己家的一个花瓶打碎了。他的母亲走过来,不问青红皂白,将他一顿猛揍。这个男孩长大后,干什么都畏首畏尾,没有什么大出息。母亲晚年曾叹息:为什么人家养的孩子都有出息呢?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照例要向大家讲一次话,题目是“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日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社长问他:“你替父母擦过身吗?”“从来没有。”“明天这个时候,请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来之前,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能做到吗?”这个青年从小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当佣人挣钱生活。青年回到家,看着在外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决定要为她洗脚。母亲很奇怪,说:“脚,我还洗得动。”在儿子的坚持下,母亲坐下了。儿子端来水盆,把母亲的脚放进盆里,当他用手握母亲的脚的时候,发现母亲的脚像木棒一…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身材矮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一辈子过着平淡的日子,最大的功劳是把我们兄妹5个养大成人。我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父亲这辈子什么都没给你们兄妹留下。”诚如我母亲所说,  相似文献   

7.
马小乐 《初中生》2009,(12):55-56
“什么?第16名?好哇,真是名次与年龄同步增长,我的儿子越来越聪明了。”父亲一边看通知书,一边略带讽刺地看着我说。我默默地低下头,不敢正视他。母亲叹息道:“这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父亲一走,我的快乐也跟着他不见了。母亲整天以泪冼面,家里所有跟父亲有关的东西都被姥姥收起来了。我偷偷地藏了一张全家福,每天睡觉前都要拿出来看上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哭着对着父亲说话……后来我对母亲说,我们都想父亲,就把父亲的照片挂起来吧。那张全家福被母亲放大后,挂在我们家最显眼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做一个好父亲很难,做一个残疾孩子的好父亲更难。面对一个缺乏听力的孩子,光靠叹息和悲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周婷婷的父亲周弘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拥抱她、欣赏她,为这个生命而自豪。”正是在这种可贵的赏识教育下,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在全国自强模范会议上受到了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6岁的她被选进辽宁师范大学。这也为天下所有残疾儿女的父母们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子童 《少年读者》2008,(12):24-25,46
没钱了。 因为没钱去网吧了.他又打算去当一次假乞丐。找个什么原因呢?就说“父母双亡”?不行不行,太惨了;那“母亲得了重病”?不行,上次用过了;“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讨钱找父亲”?好,就这个了。他立刻就带着伪造的母亲遗像和一张写满假话的白纸出门了。  相似文献   

11.
六月雪     
的金锁,对着它大喊:“爸爸,我是锁儿,你在哪儿?”她把金锁贴在耳朵上,噘起漂亮的小嘴,有些生气地说:“我怎么听不见爸爸说话?” “这个金锁能让爸爸听见你说话,却不能让你听见爸爸说话。”母亲解释道。 “不过,这样已经很好了。”锁儿说完,兴奋地拿着金锁跑出屋子,对爸爸说话,只留下母亲独自流泪。母亲没有勇气告诉锁儿父亲死了这个事实。尽管母亲知道,锁儿早晚会知道真相的。 每天早晨,锁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金锁大喊:“爸爸,起床了,要是睡懒觉,就会被老板解雇的!” 吃西瓜时,锁儿会对着金锁笑着说…  相似文献   

12.
父亲看着母亲将家中那盏油灯点亮,才转身走进那个雨夜。母亲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小妹送出来,直到父亲腰背上熠熠闪亮的柴刀消失在冥冥暮色中,我们还在滴水的屋檐下站了好久。   我们原本靠山吃山,但那时禁止私人贸易,山全封了。父亲雨夜进山是去做一件极不光彩的事——偷竹。贫穷泯灭了人的羞耻,父亲及村人把偷字挂在嘴边一点都不脸红。他们偷竹的理由很单纯,只想把竹背到集市偷偷卖掉,换点盐巴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人既然来到这个世上,总得有一条活路,他们倒显得理直气壮。   只是他们为这个偷字常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必须…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父亲     
钱国丹 《家庭教育》2007,(7S):82-83
母亲卧床以来,父亲几乎是寸步不离地陪伴在身边,哪怕父亲上一回厕所。母亲就张大眼睛,惴惴地问:“你爸呢?你爸呢?”  相似文献   

14.
《两个鸡蛋》是一篇表现亲情的小说。作品人物简单:柱子和父亲(母亲只是个作为点缀的次要人物)情节简单:柱子返校前,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煮熟了给柱子。柱子体谅到父亲的过早衰老和辛苦,把鸡蛋留给了父亲,而父亲趁柱子不注意又把鸡蛋塞进了柱子的包袱里。但是,简单的人物和情节却表现出浓缩的亲情和希望,催人泪下,感人奋进。虽然作品的背景被淡化了,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和“母亲照例出去借钱”“几张皱巴巴的票子”等句子中了解到,故事发生在尚未走出贫困线的农村。顽强地支撑着这个贫困…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恨我的父亲母亲。我出生在四川省叙永县一个穷山沟里。父亲是个孤儿,只读了三年书,一直靠给东家放牛,西家打柴讨口饭吃长大,更要命的是,他是个哑巴。村里的姑娘们见了他不是逗他玩,就是远远地绕开,人们都以为父亲一辈子都讨不上老婆的。可是,就在父亲30岁那年,他居然用200斤粮食,一筐鸡蛋把38岁的母亲“娶”了回来。人们一阵惊讶又一阵叹息,因为,母亲是个痴呆女人。从我两三岁记事起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巴父亲和一个痴呆母亲是多么地屈辱,因此我一直恨我的父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父母是屋檐,为孩子阻挡风雨:父母是阳光,给孩子带来温暖……”的确,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幸福,今天,我想写写养育了我十二年的父亲母亲。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2008,(6):11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相似文献   

18.
常有人问:“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我感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此发问,把本来不是对立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技术人为地对立起来了。如果顺着如此发问的逻辑,我还可以问:“教育的首要条件是爱心还是智慧?”“学生应该获取知识还是能力?”“吃饭重要还是穿衣重要?”“父亲重要还是母亲重要?”等等。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赢弱的家。他,是父亲永远的“拐杖”;他,是母亲永远的“支柱”;他,是全家的力量源泉。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少年,在上海这个飞速发展的大都市,当人们在叹息年纪轻轻的青少年为何会加入“啃老族”“月光族”行列的时候,乐斯文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人生     
杨凯 《现代语文》2004,(3):40-40
一个女孩和她的父亲在球场玩。突然父亲把球捧在手里问女孩:“孩子,你说是这个球大还是太阳大呢?”女孩眯着眼,看了看高高挂在天上的太阳,又看了看父亲手中的球,眨眨眼睛指着球说:“球大.对吗?”父亲说:“可能对吧。”女孩问她父亲为什么,父亲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