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以降,中原地区水灾频繁,且受灾范围广泛。洪水肆虐,冲没民众的田粮、衣物、器具、房舍。大量灾民风餐露宿,腹无食,体无衣,住无所,惨苦情形不堪言表。救灾贵在救急,为稳定社会秩序,救生保命,历代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衣物等赈济灾民,尽可能地解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代以前,今安徽境内发生水灾、旱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旱灾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水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历代中央政府重视救灾,采取蠲赈、仓储和治水等救灾举措,这些措施对纾缓灾情、救助灾民,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严重水灾,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救灾方针,领导灾区人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救灾,对灾民进行必要的赈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38-140
1939年是晋冀鲁豫边区大灾之年,这年7、8两个月,一场特大水灾席卷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给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面对破坏力极大的水灾,晋冀鲁豫边区采用标本兼治的两套治理措施,充分调动了政府、百姓、乡绅、商人等诸方面的力量,展开了力度相当大的救灾和治理水患运动。边区政府减轻灾民负担,加紧拨粮拨款;平抑物价,发行新币;勤俭节约,社会互助;转移难民,发行公债;赈济灾民,并将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抢种补种,发展生产;安置灾民,发展合作社;发展工商副业、合作社,大力展开堤树等植树活动。在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六十年一遇的大水灾。所以理清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的水灾治理情况,对治理水患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清朝前期的197年(1644—1840年)间,今安徽境内有191年发生水灾,170年发生旱灾,此外,还有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清王朝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有蠲免、赈济、仓储、水利等方式,这些救助方式对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近代华北自然灾害频仍导致灾民大量流入城市,是贫民阶层的主要来源。民国时期城市慈善赈济系统的演变,是促使灾民转化为城市贫民阶层的重要因素。"边缘化"是贫民阶层生存状态的典型特征,这种边缘化既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在生存方式上。近代天津便是探讨近代城市贫民阶层的形式及其特征的很好个案。  相似文献   

7.
近代美北长老会在烟台办教育、开医院、办实业、赈济救灾等,足迹遍布烟台各地。本文尝试看对其活动进行梳理。拾遗补阙,抛砖引玉,以此来说明作为外采的传教士对烟台迈向近代所起的作用,不当之处,尚请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频发,危害严重。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发了各种救灾政策、法令,采取了多种减灾、救灾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固定的救灾机制:首先是报灾,然后是勘灾,最后才是赈济、蠲免、抚恤和借贷等具体措施。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的救灾机制,对当下的救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在其从事内政和外交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救灾思想,如征召饥民,加固城防;贬食节用,节俭救灾;灾后抢种,弥补损失;赈济救灾;君王修德救灾;盟国相恤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的救灾活动是积极有效的,其救灾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领导人民群众抗灾救灾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基层党组织在抗灾救灾中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对90年来基层党组织抗灾救灾的经验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根本方法、组织模式、内在动力、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经验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状况是我们研究灾害救助的基础和依据,但现有关于安帝朝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本文力求更客观地反映安帝朝的自然灾害及其赈灾措施。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荒中的腐败问题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灾难,有许多自然灾害都是由人祸造成的。贪污腐败是使灾难程度加重的原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荒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现象:贪污急赈物资及赈款,致使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侵吞、挪用工赈款项,致使防灾工程无法起到防灾作用;谎报或隐瞒灾情,致使救灾时间延误,灾荒程度加重。腐败不仅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也会危及到政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辽东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水旱灾害次数多,破坏性较大,给辽东军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辽东地处东北边疆,在军事上对明朝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明朝政府十分重视辽东地区的救灾工作,采取过蠲免、赈济、中盐、暂开海禁等多种救治措施,但重救灾轻防灾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特别是近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自然灾害与贫困之间呈现出正相关性。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循环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导致大量的贫困人口出现,灾后的扶贫救助就成为一个新型的研究课题。本文借鉴国际社会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制度治理、扶贫救助模式、资金运用及NGO参与、创建地震保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的相应的灾后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