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下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低效并存,歧视性、非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使人们无法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单中心"政府治理结构挤占了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远离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等形成了均等化的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其重要内容,强调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间横向和纵向的财政不平衡。加拿大三级政府之间也存在财政失衡,但在包括均等化项目、健康和社会基金及地区常规支持在内的转移支付工具体系的作用下,加拿大各级政府纵向和横向财政不均衡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体相等的均等化目标得以实现。我国可以借鉴加拿大的成功经验,明确均等化目标,通过构建财政平衡机制,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给予地方政府适度的自主权,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各国政府公共服务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共融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路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被认为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激励机制,然而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笔者从财政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激励机理,认为增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效果,努力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防止将均等化错误理解为平均化是大力推进公共财政转型,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5.
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客观结构系统、主观结构系统与价值结构系统三方面作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假设能为政府寻求与市场、社会的合作路径以及推进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理论基础.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追求中,社会公正与制度和谐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制度和谐是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社会公正意味着不仅要确立形式平等,更主要的是实现实质平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在于发挥政府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职能,它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政府的制度化程度,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政府服务精神,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构建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它是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观在中国当前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直接运用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青岛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但重点领域仍存在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不足、供给能力不强、均等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今后,一方面要全面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新旧制度交替所衍生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平稳运行。目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运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二是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协调机制;三是保证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分配;四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区兼有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功能,体育公共服务社区化改革可以有效整合体育公共资源,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本文从基本理论研究出发,探寻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社区化改革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优化区域居民福利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合作等、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战略实施及提高人权保护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为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都存在较为突出的区域不均等化问题.因此,我国应通过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规制、细化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顺位、提高供给效率、加大国家统筹力度及完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律制度等措施推进其均等化供给.  相似文献   

10.
呼唤了多年的教育公平,在这个春天迎来了最有力的回声——2011年全国两会上审查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向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着力点。本文引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保障机制、供给模式、制度层面等研究领域和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保证不同地区公众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已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认可。而实现各级政府财力均等化是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所在,这就要求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纵向和横向财力均衡功能。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未能有效克服政府间财力失衡的状况,甚至产生了逆均等化的现象,因此,对其加以完善以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能够实现则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选择。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背后是公共服务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但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需求结构的变化。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表现为服务信息的碎片化、服务方式的碎片化、服务流程的碎片化。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根源于政府碎片化,职能分工、部门利益、权力关系、软预算是影响政府碎片化的因素。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其关键是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其要害是权力、利益、资源的再分配和供给机制的再造以及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技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二元结构和长期向城市倾斜的政策,造成城乡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存在巨大的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构建一元结构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制,创新财政体制,形成合理的公共服务表达监督制度,鼓励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李海舰 《天中学刊》2013,28(5):29-32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存在着供给不足、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村民自治制度二维背景下,研究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对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提出其指标体系,从供给结构、县域均衡度、城乡均衡度等方面科学评估2010年以来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对青岛、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横向比较,发现青岛市存在有效供应能力弱,供给结构与市民需求不匹配,城乡、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均衡等问题。青岛市应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多元化供给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平效应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社会公正的独立价值观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试从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体制性、机制性成因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度量性等维度,探讨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政府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再春  柳洁 《河西学院学报》2013,29(4):94-97,128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西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形成矛盾,本文建议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构建廉洁高效政府,构建西部地区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等来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经之路,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但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之一在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重视不够。故而应在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同时公民也要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其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改革中的类社区基金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伴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通过社区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提供福利和保障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成为社会保障制度从国家中心主义模式向福利多元主义模式转换的有效方式。中国类社区基金会作为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社区化的重要载体和社会保障服务的供给者,在弥补政府供给缺口,规避家庭邻里和市场组织的不足,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障服务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正是基于类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社会保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类社区基金会的合法性建设,完善类社区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健全类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实现类社区基金会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