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前,有一个叫郭亮的聪明人,因得罪了权贵人物,被人诬告,要判死罪,但郭亮拒不认罪,这样就争执不下。根据当时法律,若争执不下,用抓阄来处理,即用两个筹码,一个有死字,另一个有活字。若抓列死字的筹码,就判死罪;若抓到活字的筹码,就判无罪释放。当时官府己被人买通了,即两个筹码都是死字,看来郭亮必死无疑了。  相似文献   

2.
一、词类活用说的提出追溯词类活用的历史,早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而词类活用的提法亦源远流长.南宋范晔、宋罗大经都曾有过“死字活用”、“实字虚用”的提法(见范晔《对床夜话》、罗大经《鹤林玉露》).不过,他们都是从修辞的角度,把“活”字(词)当作写诗填词时锤炼字词的技巧来说的.而比较明确地把“活用”作为语法学范畴来研究的,是元代的王耕野.他在《读书管见》中指出:“康王之诰:‘用端命于上帝.’故知用端命  相似文献   

3.
农职中的实习实验课教学要突出一个实字,体现一个活字,保证一个足字,并应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实词活用现象之普遍,是其他民族语言中少见的。清·袁仁林《虚字说》云:“实字虚用,死字活用,此等用法,虽字书亦不能遍释。……然其虚用活用,必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就是说,实词活用,随文见义,显示了它的灵活性、丰富性。这种现象在先秦两汉的作品中极为常见,递降至宋元明清,仍世代  相似文献   

5.
一、《马氏文通》关于“状字”的界说早在八十多年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初步论述了“状字”、“状辞”、“状语”的问题。马氏给“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界说六”第21页)“实字”是“实词”,“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从马氏给“状字”下的“界说”来看,“状字”隶属于“实字”,即实词,而不是虚词。“状字”的功能是“以貌动  相似文献   

6.
虚词的妙用     
小引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目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可是由于虚词的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作文时也很少有同学重视虚词。  相似文献   

7.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活板》,以其文字简洁洗练而著称。仅仅三百余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不愧为我国古代程序说明文的典范之作。然而,当时木刻活字由于受材料等因素的限制,以致存在着许多缺点,所以《活板》一文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这 5句话说的是不用木料做活字的原因,客观上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中国乃至世界没有木刻活字印刷的历史。 活版印刷,果真“不以木为之”吗 ? 其实不然。据郭锡良等编…  相似文献   

8.
俱乐部     
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鸣”字问父亲:“爸爸,这是什么字?”“鸟字。”父亲很肯定地回答。“‘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傻子,没有口的鸟还能活吗?有口的鸟是活鸟,没有口的鸟是死鸟。”父亲解释说。  相似文献   

9.
虚词,顾名思义,是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一类词。但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可此可彼,那就不对了。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虚词在语言实践中,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不能须臾或缺的。经  相似文献   

10.
三年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活板》中,有一句“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这两个“帖”字是念“tiē”呢还是念“tiě”?或者是分别念一个音?课文下方的注释中并没有标明具体读音。如果按照教参中的译文“活字不用时,就贴上纸签标明……”这“帖”字就当粘贴讲,通“贴”自然念“tiē”。再查阅一些参考书练习册,也都讲明“帖”通“贴”。问题到此似乎很简单就解决了,但笔者反复思考课文下的注释“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从中实在不能确切得出“帖”有粘贴的意思,所以断定它通“贴”念“tiē”的理…  相似文献   

11.
墨子与荀子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荀子分别代表墨家和儒家学派展开了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其文艺观的不同体现了政治观念和阶级地位的尖锐对立。墨子坚持"非乐"观点,宣扬文艺无用论,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荀子坚持以乐辅礼、教化世人的"倡乐"观点,宣扬文艺审美功用论,代表地主阶层的长远利益。后世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就有荀子学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浅析荀子和庄子"天人相分"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荀子和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荀子和庄子都以天人相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都实现了天人合一.但由于其对天和人理解的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天人相分思想认识的截然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对天人合一实现的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素质教育第一人,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有着借鉴意义。他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情操等史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他的伦理美学影响深远,他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他在文艺批评方面的建树高屋建瓴,他的为人师表深入人心,这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相似文献   

14.
有人为追求新意,提出《列子·天瑞》中的“子列子”中的“列”和“子墨子”中的“墨”都是字,“嫁”是“媵”。通过文献和传统文化的考证,证明此说谬误。“列”当为姓氏,“嫁”有往义。  相似文献   

15.
青鸟 《小学生》2005,(4):38-41
飘飘这位可爱的“花大姐”,张着一对漂亮的翅膀,一天到晚都在飞,这不, 刚刚和藏羚羊分别,又向东飞了,飘飘的大眼睛又直了——看见什么了?  相似文献   

16.
韩愈以儒学思想修身治国,除了在治国政要上辟佛抑老外,并不一概排斥其他学派思想,对百氏杂家有可取者,不但予以肯定,且兼收并蓄。他的《读(鹖冠子)》一文,较全面评说了《鹖冠子》一书的思想。从黄老道家鹖冠子,《博选》之“四稽“五至”及《学问》之“九道”“礼乐仁义忠信”等方面出发,解读韩愈论鹖冠子及其学说,探讨退之肯定鹖冠子的原因及他对别派学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正文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训诂材料,从训诂用语和训诂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阐明其体例,有助于探求《韩非子》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是现代散大家,其人物特写别具特色,能于短小之中藏精神,细微之处显神韵,白描之中蕴真情。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一书包含了孟子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观点。有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所谓“异端”的批判。对孟子的观点,不能妄下论断,它只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在思想界中一种反映。然而通过孟子的视角,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百家争鸣的盛况,将《孟子》一书中有关“异端”加以整理,不失为研究当时学术的精悍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