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生活中,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并常常因孩子任性而大动肝火或束手无枣。其实,小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行为上表现为“任性”,只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避免或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八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乐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一些“任性”的行为,比如,挑食、不爱吃青椒、晚上不肯睡觉等等。妈妈知道,二三岁孩子的“任性”是出于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虽然,大人也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但孩子实际上是不理解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比如,一位妈妈教育三岁的女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当妈妈叫女儿帮自己拿鞋子的时候,女儿的回答是“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你也要自己拿鞋子”,说得妈妈哭笑不得。其实,年幼孩子的良好行为培养,是从做事开始的,而不必一定对他讲许  相似文献   

3.
每天,我都会给孩子留一个小小的作业。所谓“作业”,不是让孩子动笔写,而是让他们回家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和成人的活动,第二天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学期,有一节谈话课内容是《好孩子,不任性》,头一天,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问一问,想一想什么是任性?你有没有任性过?任性好不好?第二天,围绕“任性”孩子们纷纷地发了言,有的说:“那天,我和妈妈上街,我非要冰激凌吃,妈妈不答应我就哭,这就是任性,这样做不好。”还有的说:“有一次天很冷,我非要穿裙子,妈妈不让我穿,我就闹着不上幼儿园,这是任性,任性不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  相似文献   

4.
元旦前夕,小一班的家长和老师聚集一堂,就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沈杭凯老师:孩子在2~4岁期间,一般会有一个“反抗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一些孩子会出现“反抗”行为,表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具体表现为大声哭闹,不听话,非常粘人,一定要买某一样东西,不肯睡觉,等等。这些任性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反抗行为。各位家长,当你的孩子任性、发脾气时,你是怎样处理的呢?  相似文献   

5.
《学习之友》2009,(1):62-62
一个孩子不爱惜家里的东西,这天又把椅子弄坏了。爸爸毫不留情地让他连续几天站着吃饭,让他体验体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劳累之苦。 一个孩子很任性,动不动就以摔东西来表示自己的“抗议”。一天因为妈妈没给他买他想要吃的,就把一件新玩具摔坏了,把一本书撕烂了。  相似文献   

6.
年轻妈妈的心理误区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童年。年轻的妈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从而残酷地扼杀和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并不快乐。有一次,“知心姐姐接待日”开展了营养咨询活动,请了首都各大医院20多位营养专家,专为儿童中的“小胖子”、“小瘦子”咨询。  相似文献   

7.
周冰的父母为了安排好孩子的暑期生活,特地拟定了一张“作息时间表”,希望孩子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和活动。有一个星期天,妈妈安排孩子上午复习功课,午睡两小时后,去看电影。谁知午饭后,孩子认为上午学习没玩过,现在可以玩到看电影,不肯睡午觉。妈妈耐心地劝他睡午觉,并说:“如果不睡午觉电影就不能看。”孩子眨巴着眼睛望望妈妈,发现妈妈不象开玩笑。也赌气地回答说:“不看就不看!”爸爸走过来用手指了指贴在墙上的“作息时间表”。孩子瞟了一眼,依然无动于衷。见到孩子这付任性的样子,年轻的父母悄悄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由妈妈到附近的电影院把三张电影票全部退掉。孩子不知道事情的经过。直至下  相似文献   

8.
刚过完两周岁生日的乐乐,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前是个乖宝宝,现在变得犟头犟脑,经常和妈妈“对着干”。无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都大声地说:“不!”妈妈不让他干的事,他却偏偏要干。妈妈拿他没办法,只能抱怨:“这孩子太任性!”逆反、任性有原因宝宝在这一时期的“任性”,实际上是一种“逆反”心理,是独立个性品质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两岁以前,宝宝的自我意识没有发展,总是受外界刺激的直接控制,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乖宝宝”,成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出现反抗情绪。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渴望独立自主地…  相似文献   

9.
俞群 《家庭教育》2009,(9):10-11
当婚姻走到了尽头,夫妻可以选择离婚,孩子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面对:或跟随其中的一方,或被留在老人身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妈妈或者爸爸离自己而去,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的生活变化。孩子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害怕,继而是愤怒、生气,最后是无助和抑郁。很多孩子可能出现行为反常。有一项调查发现,父母离异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碰就痛的伤口”。  相似文献   

10.
有两位年轻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宝贝,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  相似文献   

11.
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我守候你从滑梯上一次次摔下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是惊喜是忧伤【诗情回味】这首短诗抒写年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挚的爱,真切动人。年轻妈妈的爱是那样的深切细腻,这表现在她对孩子内心世界(“梦话”)的细观默察,表现在她对孩子长大成人的期盼,也表现在她对将来孩子不能偎依自己身边的忧伤。在语…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13.
有两位年轻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宝贝.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好孩子.没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妈妈误区:以自己的喜好教育孩子有些妈妈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孩子一定也不喜欢。这种预先给孩子灌输“哪种菜好吃,哪种菜不好吃”的思想,轻易地就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建议: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营养食品,扩大孩子的选择范围。让孩子亲口尝一尝,即使孩子真的不喜欢,也应该鼓励他多吃一些。妈妈误区:勉强孩子吃不喜欢吃的东西勉强孩子吃不喜欢吃的东西的做法可是大错特错了,孩子不但不会因为你的“高压政策”而喜欢上某种食物,反而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发生呕吐的情况。但也不能过分投其所好,只给孩子做他…  相似文献   

15.
《家教指南》2008,(1):32-32
“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不少年轻妈妈反映,2岁到3岁的孩子喜欢乱发脾气,常易哭闹,或不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胡幼芳表示,家长应在孩子7个月大时教会他们逐渐控制情绪,这也属于一种早期智力开发。  相似文献   

16.
汤萸 《早期教育》2007,(6):8-28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幼儿任性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宽容娇纵,为孩子的任性提供了客观外部环境。有的父母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对孩子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要求。有的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大多是给孩子的祖辈照看,这种隔代的爱更加深厚,使得孩子容易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其二,  相似文献   

17.
很多父母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很任性,常常对他们束手无策。《五元家教丛书》中专门有《孩子任性怎么办》一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实录一: 一天,某幼儿园放学时,一位年轻而又漂亮的妇女兴冲冲地来接自己的孩子。“妈妈,做游戏时,君君推我。”年轻的妈妈听后,顿时眉头紧皱,二话没说就去寻找君君。“你为什么要打我家的玲玲?快说!”严厉的呵斥,吓得君君头不敢抬,眼不敢看。正巧君君的妈妈也赶来接孩子,眼见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9.
王宏侠 《宁夏教育》2003,(12):61-61
孩子,青春期的你,暴躁、易怒、乖张、叛逆,妈妈心中甚是忐忑,妈妈担心你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照顾好自己,担心你不能处理好很多事情,妈妈希望给予你真诚的关怀与帮助。孩子,妈妈也是从你这个年龄过来的,面对你的长大,妈妈欣喜万分,妈妈多想把自己对青春期的认识与体会告诉你,多想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处世的常识说给你听,可是你的一句“别唠叨”让妈妈噤若寒蝉。孩子,你知道吗,自从有了你,妈妈一天天更爱你的姥姥了,妈妈从你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天真、稚气、任性而娇横。曾几何时,妈妈也认为姥姥多事、爱唠叨,妈妈也常常渴望摆脱大…  相似文献   

20.
阳刚之气     
李岩 《学前教育》2006,(4):24-24
我第一次感受男性在幼儿教育中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是在16年前,那时还是年轻教师的我被这样一封家长来信所吸引:“我最讨厌男孩子哭,我本想给儿子取名李A,以便他长大后根据自己的意愿给自己取名……”观念超新、霸气十足的来信落款是“父亲”。我习惯了与年轻妈妈轻声细语地交流孩子的一日生活,习惯了蹲下身和比妈妈还心软的爸爸一起哄哭哭啼啼的孩子,习惯了因不忍孙子哭而又把孩子抱回家的爷爷的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